当前位置:两袖清风>武侠修真>那山杜鹃> 5 双抢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5 双抢(3 / 5)

满意地转身看了看满地排的整整齐齐的稻穗:“这块田不错,应该能收六七百斤,今年早稻换的威优6号新杂交种比去年的好啊,早晚两季亩产超吨粮肯定又没问题,希望袁隆平尽快搞出来超级稻,那亩产一季就能超吨粮了!”

文修倒提着拖鞋,握着镰刀,在旁边的小溪里洗了脚上沾的泥,还拔掉两跟吸在脚趾缝里的蚂蟥,回家去煮饭了。父母亲和姐姐去秧田扯秧。

前天收了稻谷的那块田,父亲昨天一大早就赶着家里的老水牛把地耕好了。今天下午等田里的水稍微不那么热了,就要开始插秧。就要赶在早上秧田的水热得发烫之前,把秧苗都准备好。

文修回到家里,天已经大亮了。他把笼子里的鸡放出来。双抢是村民们最艰苦的时候,却是这些鸡们最开心的时候,看到满地到处掉下的稻谷都懒得吃了,偏偏要想方设法偷跑到晒谷坪饱餐一顿,还要时不时在稻谷中拉几泡鸡屎。遇到哪天拉肚子的鸡,一大片谷子都会被鸡屎浇了。

看着一群鸡欢快地扇着翅膀跑出门,文修厌恶地踢了一脚鸡笼,转身去淘米做饭了。

在文修记忆中,每年双抢,都是他承包了做饭。刚一开始的时候不会淘米、炒菜,母亲一早出门前,用饭鼎把米淘好。文修只需要把饭鼎提到煤灶上,拔掉煤灶的通风口上的盖子,那是个能调节火力大小的盖子。然后就守在灶旁,等水开了,就要把鼎盖揭开一会儿,等水蒸干后再盖上鼎盖,也要把火调小一下,再过一小会儿,闻到满屋的饭香味,饭就做好了,把饭鼎提下来放一把晾着。文修再跑到门前的田埂上,大声喊母亲回来炒菜。

那是从镇里买的专烧蜂窝煤的常燃灶,最下端有个圆圆的通气口,不用灶的时候,用一个盖子把通气口盖上,留一点点小孔,就能让蜂窝煤在灶里以最慢的速度燃烧,等到要用了,把掉盖子,很快火就大起来了。不用烧火,也安全了很多。

等文修长大一些,就能淘米做饭,也学会炒菜了。有一次,文修翻出一些黄豆,准备做一个辣椒炒黄豆。黄豆和辣椒都进了锅,浇上水,盖上锅盖。文修回到房里拿起《铁道游击队》接着看起来。

文修看得入了迷,突然闻到一股烧焦味,赶紧跑回厨房,一锅辣椒炒黄豆全烧焦了,冒着黑烟。

文修赶紧把烧焦的辣椒黄豆倒进屋后的灌木丛里,把锅洗干净,重新炒了一份,也不敢跟父母说,怕讨来一顿打。

双抢十几天,就这样早出晚归过去了。早上两三点起床,割早稻,或者扯晚稻秧苗,到了八九点钟,回家吃饭,然后就出去用打谷机收谷子,一担担挑到门前的晒谷坪,用竹席摊着晒。中午天气如果太热了,就回家休息,等下午天气稍微凉快点再出门收谷子或者插秧。天黑了回家吃饭,有时候晚上还要加班插秧或者晒稻禾杆。晚上干得最多的就是收晾晒的稻谷,用手摇风车把瘪谷、禾叶等杂质吹掉,粒粒饱满的稻谷就收到谷仓里。六月天、孩儿脸,经常也会下雨,就会耽误事,有时候来不及晒干的稻谷就会发芽。发了芽再晒干的稻谷就不能交公粮了,也不好卖,只能留着自己吃或者喂猪。

过了“八一”,早稻都抢收进仓,晚稻秧苗也都插好,双抢基本结束,整个村子都安静下来,连往日里经常一边拿菜刀砍砧板,一边骂偷菜的没良心的九婆也没声了,估计是偷菜的也累了吧,或许是九婆搞双抢累得没力气出来骂了。

文修也终于能睡到自然醒了,白天就坐在屋檐下,看着晒谷场的谷子,别让鸡鸭或麻雀偷吃了。手里拿着从堂叔那里借来的金庸的《笑傲江湖》,每到看得入神的时候,就让几只鸡跑到晒席里,一边啄吃稻谷,一边用双爪把稻谷刨得到处飞,时不时还拉几泡鸡屎,没少让文修挨骂。

谷子晒好,就要准备交公粮了。

1985年,县里取消了粮食统、派购任务,改成了按合同任务定购。文修家一共四口人,还有农业税、水利等赋税,林林总总要交八九百斤的公粮。定购粮虽然是必须要交的公粮,但是能按稻谷品质等级和重量,拿到一笔钱。有些年份稻谷丰收,市价低了,定购粮的价格比市价还要高一些,农民们交公粮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那时候村里还没有通公路。挑了一个晴朗的日子,天刚放亮,文修和父亲就各挑一担公粮出发了。

公粮是用编织袋装的。自从种上杂交水稻以来,化肥用量比以前就多多了。化肥用完后的编织袋用来装稻谷,是最合适不过,比以前用的竹箩筐要方便多了。一担两个编织袋,最多可装二百来斤。文修个还没长好,力气也不够,用的两个小编织袋,也没装满,总共一百斤左右吧。

从村口坐渡船过了河,再走五里多路才能到粮站。这条路曾经是去往后沙镇的古道,也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青石古道和蓼水河,是后沙镇的主要商品贸易通道。蓼水河的河运,是往东北到长江,再往东直到上海的主要通道,由船帮每年涨大水的时候往返一次运送粮食、木材等货物。青石古道是往西,越过崇山峻岭,将周边特产,特别是茶叶,都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