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相关,记录了王室、贵族的祭祀、征战、册命等重大事件。因此,金文的字体风格往往要体现出庄重、威严、神秘的宗教和礼仪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字体的形态和结构,使其具有一种古朴、凝重的气质。
- 审美观念的体现: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有所不同,也会反映在金文的字体特点上。例如,西周时期崇尚规整、和谐的审美观念,这促使金文在字体结构和章法布局上逐渐走向规整、均衡;而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人们的审美更加多元化,金文的字体风格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富有变化,以满足不同阶层和地域人们的审美需求。
金文的造字方法与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种:
- 象形:用线条描绘物体的外形特征来表示具体事物。例如,“马”字像一匹马的形状,有马头、马身、四肢和尾巴;“鱼”字就像一条鱼的样子,有鱼头、鱼身和鱼尾。
- 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意义,通常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性的符号。比如,“本”字是在“木”字的根部加上一点,表示树木的根部;“末”字是在“木”字的树梢上加上一点,表示树木的末梢。
- 会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意义。例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表示明亮。
- 形声: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表示意义类别,声旁表示读音。例如,“铜”字,左边的“金”是形旁,表示与金属有关,右边的“同”是声旁,表示读音;“河”字,左边的“水”是形旁,表示与水有关,右边的“可”是声旁,表示读音。
- 假借: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一个与之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新的意义。比如,“来”字,本来是指一种麦子,后来被借用为表示“到来”的意思;“自”字,本来是指鼻子,后来被借用为表示“自己”的意思。
- 转注:指两个字的意义可以互相解释,互相转化。通常是一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它们可以互相解释,也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互相转化使用。例如,“考”和“老”两个字,在古代的意义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解释;“颠”和“顶”两个字,都表示头部的最高处,可以互相转化使用。
相比甲骨文,金文的造字法更加齐备,形声化趋势明显,形声字大量增加。同时,金文的图形绘成分逐渐减弱,方块结构趋于稳定,偏旁意识日益增强,构字方式日趋统一,字形日益固定。这些特点使得金文在表现力和规范性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金文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商代:
- 起源:金文始于商代末期,盘庚迁殷后,随着青铜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开始出现少量铸有简单铭文的青铜器。初时铭文只有寥寥数字,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
- 风格特点:这一时期的金文字形结构严谨,趋长方,象形程度较高,笔画有肥笔现象,用笔雄劲遒美,章法疏密有致。整体风貌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画起止多显锋芒,间用肥笔,以《小臣艅犀尊》为代表;另一类笔画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肥笔甚少,形体瘦劲,遒美挺拔,以《戍嗣鼎》为代表。
- 西周:
- 初期:西周初期,金文书法秉承晚商余绪,因对礼制的大力提倡,长篇铭文急剧增加,促进了金文书法的发展。风格总体上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波磔,结构严谨精致,行款章法自如。约有三类风格,第一类瑰异凝重,如《大盂鼎》《康侯簋》《何尊》,用笔起止不露锋芒,多用肥笔,体势凝练奇古,雄伟挺拔,因字立形,和谐得体;第二类雄奇恣放,如《作册大方鼎》《召卣》《保卣》,多用肥笔,波磔明显,同一字写法多样,或遒劲中略带华丽,行气舒畅自由,或书写率意;第三类质朴平实,以《利簋》和《天亡簋》为代表,字形结构平易古朴,用笔不露或甚少露锋,不用肥笔。
- 中期:中国进入以“礼乐”文化为标志的时代,青铜器功用更多体现地位与权力象征。金文书法开始向着书写便捷的方向发展,字形有较大简化和线条化。中期之初许多铭文还保留肥笔和首尾出锋现象,中段以后完全脱离早期格调,字形结构呈加长趋势,用笔少波挑,肥笔很少出现,笔画粗细均匀圆润,章法布局完满规整。风格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用笔舒展自然,肥笔依稀可见,仍有早期特点,如《冬冬方鼎》《庚赢卣》;第二类质朴端庄,笔画无波磔,两端似圆箸,字形结构朴实遒美,笔势圆润厚实,章法疏朗整齐,以《大克鼎》《师虎簋》《史墙盘》《永盂》等为代表,是西周中期最为流行的书体风格,一直沿用到春秋中期;第三类字形结构宽舒,笔致率意,行气自由疏放,如《十五年趞曹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晚期:金文书法日趋规范。第一类风格字形结构和谐优美,书写自然,笔致圆润,是金文书法最成熟的形态,以《毛公鼎》《簋》《钟》最为着称;第二类笔致劲健,笔势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