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两袖清风>其他类型>你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吗?> 第2章 先秦时期的书法艺术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先秦时期的书法艺术(4 / 7)

- 具体表现:当某个新的意义没有现成的字来表示时,就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比如“来”字,本来是指一种麦子,后来被借用为表示“到来”的意思;“自”字,本来是指鼻子,后来被借用为表示“自己”的意思。

- 举例说明:“我”字,本来是一种兵器的名称,后来被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其”字,本来是簸箕的形状,后来被借用为表示代词或语气词的意思。

六、转注

指两个字的意义可以互相解释,互相转化。

- 具体表现:通常是一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它们可以互相解释,也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互相转化使用。比如“考”和“老”两个字,在古代的意义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解释;“颠”和“顶”两个字,都表示头部的最高处,可以互相转化使用。

- 举例说明:“追”和“逐”两个字,都表示追赶的意思,可以互相解释;“走”和“行”两个字,都表示行走的意思,可以互相转化使用。

金文的字体特点主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书写、制作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如下:

- 书写方式的影响:

- 毛笔书写的痕迹:从商代到春秋时期,铭文一般先以毛笔书范,再按照墨迹原本刻出铭文模型,然后翻范铸造而成。因此,铭文字迹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书写的笔意和特征。比如笔画的粗细、轻重变化,以及线条的流畅性等,都受到毛笔书写特点的影响。

- 书写的随意性与规范性:在书写过程中,书者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不像后来的小篆等字体那样严格规范,这使得金文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既包含一定规范又自由的特点。例如,不同铭文中的同一个字的构形往往各有差异,自生情趣,能展现出书者的个人风格和创意。

- 制作工艺的作用:

- 浇铸过程中的变形:浇铸金文时,要经过刻范和浇铸的工艺过程,这可能会导致文字与原来书写在泥坯上的有所不同。例如,一些笔画可能会因为浇铸时铜液的流动而产生变形、粗细变化等,从而形成了金文独特的字体形态。

- 制作材料的特性:青铜器的材质和表面特性也对金文的字体特点有影响。青铜的质地和硬度使得刻写或浇铸出来的文字线条具有一定的质感和立体感,与在其他材质上书写的文字有所区别。

- 时代发展的演变:

- 商代金文:

- 象形性强:商代金文最初也是从象形字蜕变而来,带有强烈的象形性质,近乎图画,这与当时文字发展尚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有关,人们更多地通过对事物外形的直接描绘来表达意义。

- 风格多样:大致可分为两类风格。一类风格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画的起止多显锋芒,间用肥笔,如《小臣艅犀尊》;另一类风格则是笔画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肥笔甚少,形体瘦劲,遒美挺拔,以《戍嗣鼎》为代表。整体上,字形结构严谨,字形趋长方,章法疏密有致。

- 西周金文:

- 规整方向发展:西周时期是金文的鼎盛时期,书法风格总体上朝着规整方向发展。西周初期的铭文书风秉承晚商余绪,长篇铭文急剧增加,促进了金文书法的发展。早期风格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精致,行款章法自如。

- 中期的变化:随着时代发展,西周中期金文书法的演变开始向着书写便捷的方向发展,字形已有较大的简化和线条化。许多铭文脱离了早期的格调,字形结构呈加长趋势,用笔少波挑,肥笔很少出现,笔画粗细均匀圆润,章法布局完满规整。

- 晚期的成熟:西周晚期金文书法日趋规范,风格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风格字形结构和谐优美,书写自然,笔致圆润,是金文书法最成熟的形态;第二类风格笔致劲健,笔势匀称,纵横成行,字迹遹皇茂隽,呈现出崭新的艺术风格;第三类风格字形结构率意,章法错落自由。

- 春秋战国金文:

- 地域差异: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列国兴起,青铜器主要由各诸侯国及卿大夫所制,金文书法因地域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风格,形式与风格丰富多彩。西方的秦国直承周脉,字形结构趋向方正瘦劲,书写便捷,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关东诸国则沿用西周晚期的体系,变化较少;黄河中下游的齐、鲁、中山、徐、许等国盛行细长之体,文字繁简并用,书法清新秀丽;南方诸国的书体风格也与东方有所不同,如笔画弧曲、书写松舒者,笔画纤瘦、书写随意者,字形修长、笔道刚劲、纵横成行、工整隽秀者等。此外,春秋末年的鸟虫书流行,奇诡多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艺术化倾向:部分金文开始呈现出一定的装饰性和艺术化倾向,如出现了鸟虫书等特殊字体,这些字体往往在笔画上进行夸张、变形或添加装饰元素,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文字审美的追求和创新。

- 文化背景的影响:

- 宗教与礼仪的体现: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礼仪等重要活动,金文的内容也多与这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