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两袖清风>历史军事>临安不夜侯> 第558章 缘份啊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58章 缘份啊(3 / 4)

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也有权监督,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柄之重,无以复加。

官家把臣放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么。”

赵瑗无奈地道:“我说了你今日进宫是来省亲的,你我之间的对答,也不必如君前奏对般慎重,你有什么想法,畅所欲言就是。”

杨沅干笑一声,暗暗组织着语言,便从“政事得失”入手,谈起了他对大宋冗官弊政的看法。

“政事得失”的讨论,固然也是都察院的职责之一,但现在赵瑗问的,显然是他去了都察院之后,打算重点做些什么。

所以这时直接谈起朝政弊政,明显是答不对题了。

可是奇怪的是,赵瑗不仅没有露出不悦的神色,反而轻轻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要谈到冗官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

很多人谈到某一种现象或某一种结局,就喜欢把他找到的唯一原因,当成造成这一后果的唯一原因。

其实任何问题,都不可能是由单一原因造成的,只是造成一种现象的诸多原因中,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

就说这大宋的“官、职、差遣”,它不是大宋的独创,也不是只有大宋才有。

它之前的汉唐,之后的明清,甚至现当代,这种现象依旧存在,只是宋表现的最为突出,由此产生的冗官现象也最为严重。

这里边有着太多的客观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极小的代价就改朝换代了。

当时周围国家林立,强敌环伺,他也不能用强硬手段解决内部问题,因此对于后周的遗老、功臣、故旧、地方藩镇,只能采取绥靖政策。

利用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他就可以保留这些人的官和职,不至于断了他们的后路,逼他们造反。

同时把关系到财、政、军队的实权拿过来,授予官品低、资历浅,但受他信任的人。

对于失去了职权的后周遗老、功臣故旧、地方藩镇而言,他们虽然没有了干预朝政的权力,却依旧可以享受高官厚禄,因此很难铤而走险发起叛乱。

这种不杀不贬、授官笼络政策,使得朝野内外“上下相安,始终一意”,从而稳定了政局,巩固了政权。

五代以来,大将拥戴自己的主帅干掉皇帝,然后主帅成为皇帝,自己成为主帅,接着他的部下再拥戴他干掉皇帝,他做皇帝,他的部下再做主帅的魔幻怪圈,让赵匡胤做了皇帝也不心安,。

所以,对于陈桥兵变,拥立他称帝的一班功臣们,他也采用了这种办法,高官厚禄养起来,只要你把实权交出来。

这种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五代乱世代代弑主的乱象,但也由此催生出了一大批闲官。

随着大宋的统治渐趋稳定,大宋朝廷本可以渐渐改变这种现象,但大宋却觉得它是保持稳定的一个重要工具,反而把它发扬光大了。

进士越来越多,没有那么多的空闲职位,不授官或者提高科举门槛儿,就会有人投奔他国?

这不是有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嘛,授个官,发着俸禄,先养起来。

这种解决矛盾的办法,使得朝廷渐渐形成了一种定式思维,甚至已不再局限于官场。

继“冗官”之后又出现“冗兵”,也是因为这种思维。

一旦出现什么天灾人祸,为了避免流民作乱,他们就用了一个最省心的办法,把这些人全都召进军队里养起来。

可是这种兵,很多都是素质极差,军纪败坏,用这种方法,固然解决了地方动荡的可能,却也养出了一支臃肿的,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庞大军队。

冗官多了,冗兵多了,冗费的问题那还用说吗?当然也就多了。

分析完了这个问题,杨沅又讲起了宋、金两国目前的局势。

如果说,主和派之前阻挠朝廷改变国策,不想让大宋太过激进,只是他们老成谋国的原则,本心也是为了大宋。

那么在如今这种有利于大宋的形势下,继续阻挠筹备北伐,显然就是完全基于派系私利了。

收复故土的机会必须要把握准确,太早了不行。

西夏对大宋的牵制问题要解决,让金国与新金先做过一场,消耗它的实力,这也是大宋的计划。

但是当时机到来时,就得能够快、准、狠地采取行动,太晚了就可能错失机会。

那么在此期间,就得把那些为了派系私利,变成国之蠹虫的官员们逐步铲除。

这个过程不能引起金国的警惕,那么都察院就可以起到极好的作用了。

完全可以通过针对这些官员的懒政、不作为、贪墨腐败等行为,来把他们解决掉。

这样在金国看来,就是大宋新君登基后对于吏治的一个大整治,完全属于内政了,比较隐蔽。

赵瑗听了,不禁沉吟起来。

他听懂了杨沅的意思,他要把杨沅调去都察院,本也是想让杨沅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但是他没想到,杨沅比他想要杨沅做的还要激进。

杨沅说的虽然很委婉,他还是察觉到了其中的杀气腾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