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并快速响应区域市场需求。 他总结道:“深市是我们的根基,但星联的舞台是全球。” 站在宝安工厂的全景窗前,李凡看着新建成的厂房和忙碌的生产线,内心感慨万千。 “从这里起步,未来的路一定更加广阔。” “制造业的腾飞,离不开技术,也离不开人。” “星联,不会让世界失望。” 窗外,工厂的灯火通明,宛如一片现代化的星海,预示着星联重工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灿烂未来。 ----------------- 在宝安和龙岗工厂的事情在发展的同时,星联重工的研发中心,一场头脑风暴式的会议,正在热烈展开。 投影屏上,“智工3.0计划”这几个大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方东河拿着激光笔,侃侃而谈:“各位,这是我们的答案,也是星联重工向未来进化的起点。” 坐在会议桌另一端的李凡微微点头。 打趣道:“你这开场气势不错啊,就差再加个背景音乐了。” “好,现在告诉我们,智工3.0到底能让我们变成什么样?” 方东河笑了笑,切换幻灯片:“三个字,‘更智能’。” “更具体点,就是生产更快、成本更低、质量更高。” 【智工3.0的核心构想】 “智工3.0计划”的核心,在于全面实现生产线的智能化,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星联重工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主要包括: 1、ai优化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每个生产环节,找出
效率瓶颈,并实时优化。 2、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工厂的虚拟模型,实现远程监控与动态调整。 3、机器人协作系统:增加机器人在生产中的比例,减少人工干预,同时提高精度。 4、智能物流:引入自动运输设备,加速工厂内物料的流转。 而在预期成果上,主要是: 1、提升生产效率50%。 2、减少人工操作错误率70%。 3、将设备维护成本降低30%。 李凡听完介绍后评价:“好,听起来这是在给工厂装大脑。” “但问题是,咱们得先看看预算够不够装得下这个大脑。” 【挑战与质疑】 杨庆华表达了担忧:“ai和数字孪生技术,虽然都是集团内部结算,但是其中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仅硬件和软件采购这一块,就需要投入超过2亿。” “如果后续升级频繁,维护成本也将大幅增加。” 制造部经理巴福生质疑:“计划听起来很宏大,但从实施到落地需要时间。” “如果前期设备调试耗时过长,会耽误现有订单的交付。” 研发团队的负责人解释:“智工3.0并不是一次性全面升级,而是分阶段实施。” “我们可以先优化几个关键环节,比如光伏组件的组装线,先用小规模试点来证明成效。” 面对团队的分歧,李凡提出解决方案:“先别纠结于预算,我们一步一步来。” “智工3.0要分阶段推进,短期内优先解决效率问题,长期实现全面升级。” 【从理论到实践——首阶段试点】 星联重工决定从光伏组件的组装线入手。 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和优化生产流程,从而实现产能的提升: 1、采用协作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组件的焊接和安装,单台设备的工作效率,是人工的3倍。 2、利用ai算法优化生产调度,减少设备空转和物料浪费。 另外在工厂内部,部署了一套自动导引运输车(agv),能够快速将原材料从仓库配送到生产线。 研发团队开玩笑道:“以后咱们的物料都靠‘机器人搬运工’,效率肯定嗖嗖的。” 改造完成后的组装线,生产效率提升了35%,次品率下降了20%。 新设备的表现,获得了制造团队的一致认可。 【全面推广的计划】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星联重工决定将“智工3.0计划”扩展到储能模块生产线,并引入更复杂的自动化协作设备。 方东河提出:“储能模块的生产,涉及更多定制化需求。” “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前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生产流程,确保改造顺利进行。” 为了适应新设备的操作需求,星联重工设立了“智工学院”(早期的“星联学院”,因为名称和业务调整问题进行了重组),对现有工人进行系统培训。 李凡对培训方案提出要求:“培训不仅要让工人能操作,还要让他们懂原理。” “智能制造时代,技能才是工人最大的资产。” 对此,星联重工ceo夏梓铭,当场定下了未来的目标:“计划在一年内,完成三条主要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使星联重工的整体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 【智工3.0的市场意义】 随着智工3.0试点的初步成功,星联的客户,开始注意到其制造能力的提升。 一位中东客户在参观工厂后感叹:“这不仅是一家工厂,更像是一座‘未来实验室’。” 智工3.0计划的实施,使星联重工在新能源制造领域的技术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行业内的标杆。 李凡在内部总结道:“制造能力就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智工3.0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品牌形象的重塑。” 李凡宣布,智工3.0计划完成后,星联重工将启动海外工厂的智能化升级试点,逐步向全球市场推广这套制造模式。 他强调:“智能制造,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