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两袖清风>都市言情>从1990年开始重塑未来> 第107章 智工挥梦(13.2k)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7章 智工挥梦(13.2k)(2 / 8)

镜:“李总,这次的设备升级,对星联重工确实是个机会,但我们的生产线已经接近饱和。”  “靠它扛住全球的需求,会不会压力太大?”  “压力越大,动力越足。”李凡目光坚定。  “星联重工的基因里,就有突破的精神。”  “今天,它必须站到聚光灯下。”  星联重工成立于1992年底,是星联集团旗下负责制造业务的核心部门,更是星联集团在工业制造领域的重要布局。  它的两大核心目标,就是推动东大制造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以及成为制造行业的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和领导者。  对于前者来说,目前执行得还不错,后者就需要继续努力了。  李凡在会上明确提出:“星联重工不是单纯的生产工厂,而是智能制造的先锋。”  “它的每一台设备,既要符合技术需求,也要成为市场的技术标杆。”  制造部经理巴福生,对星联重工的现状进行了详细汇报:  1、工厂现有3条主要生产线,设备开工率达到98%,几乎无余力接收新增订单。  2、自动化水平相对较高,但部分工序仍依赖人工,导致效率受限。  3、设备老化问题开始显现,一些关键设备的性能难以匹配市场的高标准。  李凡回忆起星联重工过往的突破:“当年我们在西北做风能项目时,星联重工用3个月的时间,设计并交付了1000套定制化设备,硬是从国际竞争者手里抢下了市场。”  “你们的实力我一清二楚,这次也一样。”  星联重工,拥有国内领先的智能化生产系统,包括:  1、模块化生产体系:能快速适应不同规格设备的定制化需求。  2、精密工艺能力:设备精度达到国际标准,赢得客户广泛好评。  3、研发储备丰富:与星联集团其它技术部门共享技术资源,能够迅速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  李凡总结道:“星联重工,一直是背后的支撑,但这次,它要走到台前,成为星联集团的王牌。”  制造部经理巴福生坦言:“目前工厂已经超负荷运转,工人三班倒,但面对市场暴增的需求,产能仍然严重不足。”  数据显示,当前生产线的效率,已经接近天花板。  如果继续加班,不仅会降低设备寿命,还可能引发质量问题。  至于工人方面的问题,倒是问题不大。  毕竟给足了工资和相关福利待遇,并且也有注意换班和休息。  另外,制造部还列出了一些潜在风险:  1、设备老化:老工厂当中,部分设备已经使用超过10年,性能难以满足高精度要求。  2、人力瓶颈:现有员工数量,难以支撑新增订单,招工压力大。  3、交付延误:若无法按时完成订单,将对客户信任造成严重打击。  “这不是单靠努力就能解决的,我们需要技术的飞跃。”巴福生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方东河提出解决方案:“要想快速提升产能,必须升级我们的制造模式。”  “引入更多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生产线的每个环节,实现全流程的智能化。”  杨庆华立刻提出质疑:“全面升级智能制造系统,需要巨额投入,而我们现在的流动资金,也主要集中在能源项目上。这笔账怎么平衡?”  巴福生也表示担忧:“智能制造,的确是未来的方向,但短期内能见效吗?我们可能还没等到新设备上线,订单就积压成山了。”  李凡果断拍板:“升级是必须的,但我们可以分阶段实

施。”  “短期内优化现有生产线,提高效率。”  “同时也是时候增加更多工厂了。”  “长期的话,就是启动全面智能制造的改造计划,彻底解决产能瓶颈。”  -----------------  在确定了前进方向之后,星联重工的研发团队,很快拿出了一项名为“智工3.0”的智能制造升级计划:  1、ai驱动工艺优化: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生产流程,找出效率瓶颈,实时调整。  2、机器人协作系统:引入更多协作机器人,减少人工操作,提高精度。  3、数字孪生技术:建立生产线的虚拟模型,实现全流程的实时监控和远程调试。  4、自动化物流:在工厂内部部署智能运输系统,加速生产材料的配送。  李凡在听完方案后,也是感觉十分满意:“智工3.0,不仅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钥匙,也是星联重工迈向未来的一步棋。”  制造部、研发部和技术部紧急成立联合小组,负责智工3.0的实施。  李凡亲自监督项目进展,并定下了一个目标:“三个月内,让星联重工的产能提升50%。”  李凡在会议的最后总结道:“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产能提升,而是一场制造业的革命。”  “未来,星联重工将不只是星联集团的后盾,更是智能制造领域的领跑者。”  窗外,工厂的机器声,似乎变得更加响亮,为星联集团的下一步奏响了序曲。  -----------------  在星联重工技术团队努力推进“智工3.0”的同时,李凡也在带领团队解决新工厂的问题。  星联集团总部会议室,投影屏上显示出一张深市地图,宝安和龙岗两个区域,被特别标注出来。  李凡指着地图说道:“技术升级是提效的关键,但人手不足、厂房不够也是硬伤。”  “我们不能让订单因为场地限制而停滞。这次,就把工厂开到宝安和龙岗!”  杨庆华推了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