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这样。……”
少帝忍不住去看太上皇,却见太上皇盯着贾琦,目光深邃,那眼底的冰冷,让少帝打了个冷战。
少帝转头去看贾琦。
“贾大人,您有什么想法吗?”
贾琦道:“万岁,臣的责任只是将情况告诉您,真正能够做决定的,只有太上皇和您。而臣,最多也只给您提些建议而已。臣会把前因后果,以及某些现象告诉您,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做决定,那是您必须先学会的事。你才是九五之尊。”
少帝重重地点了点头。
虽然才登基没几天,更因为国家实力衰弱,连登基大典也显得简陋,可少帝终究已经是少帝了。
已经有不少人在少帝的耳朵边儿念叨过贾琦的不是了,少帝之前对贾琦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可贾琦能够得罪那么多的人,少帝也十分惊讶。
可是现在,贾琦竟然如此对他说,少帝忽然觉得,这个贾知院是一个十分值得信赖的人。因为只有他不曾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不曾对自己敷衍了事,也不曾把他的思想强加给自己。
看见少帝的动作,太上皇心头窝着一把火。
他光顾着防备贾琦,却没想到,贾琦竟然在他的面前讨了孙子的好,而从孙子的表现来看,对贾琦竟然十分信任。
这让太上皇十分愤怒。
太上皇很清楚,无论是祁谦还是梁鉴,这两位的年纪都不小了,等少帝羽翼渐丰的时候,这两位也差不多到了可以告老还乡的时候了。可贾琦不一样。贾琦太年轻了,今年才十六岁,十年后也不过二十六,正是青春正茂的年纪。哪怕是二十年后,贾琦也不过是三十六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三十六岁正是最精力充沛的时候,可而是年的参知政事,也足够贾琦成为大魏首屈一指的权臣,更别说,这个贾琦的能力,实在是太可怕了。
没错,太上皇本来也有杀掉贾琦的意思,现在将贾琦捧到参知政事的位置上,就是要引起别人的嫉妒,贾琦才十六岁,已经是大魏首屈一指的大富豪了,如今又做了参知政事,太上皇就不相信别人会不嫉妒他。
只要有人嫉妒了,太上皇就很乐意在背后推一把,借别人的手杀掉贾琦。
可是现在,太上皇知道,自己怕是又想错了。
就跟贾琦说的那样,人丁税太高了,百姓根本就缴纳不上。如果人丁税缴纳不上,就是有地又如何呢?最后还不是只能逃税做流民?
现在,太上皇已经知道了,就是他让人跟贾琦的庄子上的人说,他会分地分粮食,那些人也不见得会乐意去开荒种地,因为丁税真的太高了,他们都缴纳不起。
想到这里,太上皇就道:“如此说来,你是想把老四的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继续推行下去。”
贾琦答道:“陛下,臣认为,官绅一体纳粮就够了,不需要摊丁入亩。”
“嗯?”
“陛下,这世上的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擅长织布,有的人擅长打铁,也有的人擅长辨识药材。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善于种地,让不善于种地的人去种地,一来白白地浪费了他们的才华,二来既然他们不擅长种地,强逼着每天种地,也没有效率,还很可能让他们因此担忧无法完成丁税而去逃税做流民。”
“那么,你认为,要如何做才能够让百姓安顿下来?”
贾琦道:“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回复生产,允许高门大户置办田产,是最有效率的。但前提是,必须要按照规定纳税。如果有隐田隐户,陛下可以重处。”
听到贾琦的回答,在场的几位大臣们都心情格外复杂。
为官千里只为财,可钱财哪比得上田地来得保值?就是一堆金银放在那里,也只会越来越少,只有田地,会有源源不断地出产。
可大家都知道,作为君王,太上皇肯定是不会乐意看到过多的土地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里的。
那样,那些没有土地、没有生计的百姓就要闹事儿了。
这些大臣们原以为,他们只能偷偷地为自家添置产业。他们以为,贾琦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的。
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一次,贾琦竟然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
一旦允许他们买卖土地,相信再多的土地也会被迅速消化掉。
想到贾琦那丰厚的身家,这些大臣都恍然大悟。
没错,这位贾知院比任何人都希望能够买进足够的田地呢!他买的那九十万亩专门用来给黄河泄沙子的河滩地也养不活那么多的人!
当然,也有那心情复杂的。
他们这些人锦衣玉食靠的是什么?靠的不就是免税政策节省下来的田赋吗?
就是因为举人开始,家里的田地就能够免税,所以才会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所以才会有一个家族供养一个读书人的情况。只要家族里有举人,这个家族就可以把家族里的田地都放在这个举人的名下,那田赋就省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