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就别开玩笑了,得继续读国子监,读完博士,才能科举,参加科考第一关,考取秀才。
大明27亿人,27亿人都想当官。
就知道有多卷。
科举一直以来就卷,景泰年间更卷了,即便是扩招,一个举人都难考,何况进士了。
因为科举试卷鸡贼。
出的题目特别活,不限于几本经义,涉及所有知识,什么都可能考,就看谁积累的多,谁命好。
读完大学,再经过科举的千锤百炼,上来的都是精英。
而这,是皇帝当初的构想。
其实,景泰四十六年,皇帝就发现中枢无人可用,因为上下通道被关闭。
皇帝杀了一波,重新打开通道,从基层吸纳大批人才上来。
并进一步收紧科举,要学以致用的人才,吃苦型人才,懂经济的人才,胸怀天下的人才。
对基层官员的考核,进行了一定程度更改。
皇帝要的是能人,是全才,是天才。
科举反正比以前更难了。
皇帝希望卷,越卷,杀出来的人才越厉害。
但只要考上举人,不愁找一份工作,大明人才井喷,人才不特别缺,但藩国缺人才呀,他们可以去藩国做官。
科举以景泰二十五年划分。
景泰二十五年以前,大明科举是维持古代科举制度,变革不多。
但之后,科举难度翻倍增长,景泰五十年之后,科举难度,是以前的百倍。
杀出来的都是全才。
天文、地理、军事、政治无一不通,本国历史、外国历史,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全都得懂。
机械记忆的根本就没用,题目出得特别诡异,角度刁钻,若不了解透彻,很有可能掉进坑里。
对于科举出题,皇帝虽没有发言权,但是要过目的,皇帝不满意,直接罢了官职。
景泰四十一年,春闱。
出题人出的题目,过于机械化,皇帝事后看完试卷,直接免了出题人的官职,重新出题,重考。
当时在朝堂上大发雷霆,直说这样的庸才,抓紧滚出朝堂,这等庸才如何治国?
皇帝虽没受过正统皇帝教育,但他从小就读书,这些年奏疏一份没落的看完,肚子里总有几分墨水的。
自己不会写诗,但诗文好坏还是能看出来的。
从那之后,题目变得更加灵活、刁钻,甚至得用诡异来形容,把考生难得想吐血。
而这,恰恰是皇帝需要的,需要人的应急能力,身居高位的官员,很重要的一条是急智。
皇帝喜欢诗词,太子妃精通诗词,每次有宴会,皇帝就会把太子妃诏来,吟诗一首。
还出资为太子妃办了个诗词比赛,每一首诗词他都看了。
他经常感叹,大明为何没有李杜那样的诗才啊。
当时首辅王竑,跟皇帝说,大唐诗人如此多,因为写诗和政治挂钩,会写诗的人就能当官,所以文人挖空心思写诗。
如今大明,以经义为重,所以文章写得好的比较多,诗词并不擅长。
景泰四十四年科举。
增加了一道题目,写诗词,限定题目,现场做一首诗,题目分值不高,也是官方鼓励民间读诗写诗。
皇帝迫切希望大明能重现唐宋诗词盛况。
说实话,皇帝看不上外国文学。
那都是打油诗,现代话,没意境。
民间是一边读一边鄙视,这东西确实登不上大雅之堂。
甚至,民间老学究认为新文化运动,和外国文学有直接关系,扬言封禁外国文学。
皇帝并不反对各国文学,都是好东西,多学点总没坏处。
但他还是喜欢古诗词。
奈何自己不会写啊,儿媳妇会写,但写不出气势磅礴的诗句,皇帝引为叹息。
景泰四十年时,皇帝出资在宫中办一场诗会,让宫娥、女眷,朝中官员女眷全都参加。
皇帝和百官坐在殿外,听这些妇人吟诗。
可惜的是,皇帝没找到大明李清照。
之后每年,皇帝都会办一场帷幔诗会,参会的都是女人,即便是皇帝,也只是在殿外,不方便见女客。
皇帝爱诗却不会写诗,引为天下笑谈。
太子妃的诗才,却凭借帷幔诗会,天下闻名。
朝中重臣皆知,太子妃在宫中地位,比太子都高,因为她老公公稀罕她,连带着她儿子朱佑榶也最受宠。
朱佑榶能立为太孙,和太子妃有直接关系,皇帝儿媳妇几十个,唯独看这个儿媳妇最顺眼。
对于舞弊,皇帝更是零容忍。
以前朝中官员尚能运作一二,但景泰三十五年科举,朝中重臣参与舞弊,所有涉案人员,全部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