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的事情。
大宋的确派出了“皮剥所”的精锐,其目的是刺杀大汉奸孔彦舟。
结果当时孔彦舟正与微服出巡的金帝完颜亮在一起。
而最终被杀的,却是完颜亮的得力干将,金国吏部侍郎耶律元适。
这件事,在御前紧急会议上,赵瑗是对众宰执、众部堂做了交代的。
但这件事,又是绝对不可能对外公布的。
不管你派出刺客的初衷是什么,目标又是谁,实际上确实是金国皇帝遇刺了。
如果这件事张扬出去,那就是大宋率先破坏了“绍兴和议”。
宋金两国自十四年前签订这项条约,一直以来的和平局面,就是大宋破坏的。
大宋没有人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包括官家自己。
于是,金国悍然兴兵的真正原因,根本没有传播开来。
没有了这个原因,那么之前公开上《析金人南下书,信誓旦旦地声称金人只是虚声恫吓,不会真的与大宋一战的杨沅,便成了一个跳梁小丑。
一顶误国的帽子,他就甩不开了。
由此再往前推,在他做出错误判断,并以公开上书的方式误导官家之前,金人为什么要在蔡州演武阅兵来着?
哦!因为杨沅作为新科状元,在殿试时公开抨击了一直以来的对金国策,主张对金国持强硬态度。
所以,这次金兵南下,就是杨沅搞出来的!
应该追究杨沅的责任!
应该诛杀杨沅,向金国表明诚意,继续遵守“绍兴和议”条约,保证两国和睦。
于是,军人们在积极备战,文人们便以笔做刀,弹劾杨沅的奏章,再度飞向了赵瑗的案头。
其中,以刚刚成为改组为都察院的御史台新任御史肖鸿基言辞最为激烈,弹劾奏章当真是字字如刀,犀利无比。
高层是知道金国用兵真正原因的,问题是这个原因却不能公布。
所以,他们只能压下百官的弹劾,却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交代。
而这,被视为是对杨沅的包庇,官员们被激怒了。
“国贼”的称号也被扣到了杨沅的头上。
当然,这种局面还是很诡谲的。
因为,众宰执和众部堂居然没有一个人表态。
主和派的力量现在和主战派是势均力敌的。
这还是因为金兵已经在调动,大宋不得不应战。
不然的话,主和派的力量还要占据上风。
登基才几个月的赵瑗,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官僚系统的意志统一的。
可是,高层就是很诡异地没有一个人表态,包括沈该、魏良臣、汤思退等大臣。
他们当然清楚,杨沅当初的判断没有错。
金兵这次南下,也不是因为杨沅在金殿上的那番奏对。
可问题是,真正的原因不能说啊。
完颜亮遇刺,因而才大怒发兵的真相,早晚是会被大宋百姓所知道的。
但它不是现在,也不能是现在。
所以杨沅成了背锅侠。
一方面,他被“千夫所指”。
一方面,不管是持什么政见立场的高层大佬,都对这种“民怨沸腾”视而不见。
他们既不表态、也不处理,只管埋头做着迎对大战的各种准备。
金国间谍的“揭贴”又出现了,贴满大街小巷,矛头直指杨沅。
为了确保发兵南下的行动能够瞒过所有人,知道真正军事目的金国高层,目前也只有完颜亮、耶律元宜和孔彦舟三人。
这些金国谍探们同样也不知道真相,他们以为大金国这次是真的要对宋国用兵了。
这时以“揭贴”的名义煽动民众,如果能威胁宋国处死他们自己的新科状元,就能迅速让宋国主战和主和两派撕裂、对立,让宋国陷入无休止的内斗之中。
这几天,临安府通判北厅的张宓心情非常好,他每天都春风满面的,不管见了谁都笑眯眯的一团和气。
通判南厅的氛围就有些诡谲了。
其他厅司的人很少往南厅来,由于公务原因不得不来的,也是简明扼要道明来意,便迅速溜走。
无形中,这倒是大幅提高了临安府的办事效率。
杨沅这些天除了做好他分工范畴内的事,便是协助大理寺收缴万俟卨家的田宅店铺各种财产。
于吉光自国信所押班的位置上,被贬官调转到临安府后,任司法参军事。
而杨沅现在主管临安府讼断和刑狱,便成了于吉光的顶头上司。
每日里,于吉光、陈力行、毛少凡、大楚等人跟在杨沅身边忙忙碌碌的。
对于外界传言说杨沅很快就要被斩首,大宋会将杨沅的首级献与北国,以息金帝之怒的流言,他们毫不理会。
他们几个人在杨沅还是一个送索唤的闲汉的时候,就受命盯梢杨沅了。
一直以来,他们所处的阵营又是和杨沅这边针锋相对的。
可以说,再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杨沅。
要不说最了解你的人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呢?
就看杨沅那副淡定劲儿,他们就断定,杨沅必有所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