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用什么发射?谁来提供资金?谁来解决轨道分配问题?你以为这是简单的‘多发几颗卫星’就能解决的问题吗?” 会议室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几名代表互相对视,脸上的焦虑和无奈越发明显。 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正在悄然更新:亚洲联盟成员国,以及星联主导的各个联盟成员国的太空资源开发效率,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自从“星域采掘者”和“星运号”的展示会结束后,联盟内的十几个小型太空开发项目迅速启动,每一个项目的效率,都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星运号运输船的高效性和低成本,让欧美国家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数据显示,一艘星运号单次任务的运输成本,仅为传统运输方案的三分之一,而运输速度却提高了近一倍。 “他们的运输系统太强了。”新大西洋联盟的一名技术顾问,无奈地摇了摇头。 “哪怕我们立刻开始研发类似的技术,也需要五到七年的时间才能追赶。而五年后,市场格局已经定型了。” “这不是技术的问题。”另一位高层冷声说道。 “星联正在用他们的联盟成员国,不断蚕食我们的市场份额。一旦那些国家全面倒向他们,我们的规则就彻底崩塌了。” 正当新大西洋联盟内部争执不休时,星联的一篇文章在全球引发了轩然大波。 文章标题简单有力:《太空资源的未来,不是靠抢,而是靠能力》。 文章中,用详细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星域采掘者”和“星运号”的优势。 同时对“先占先得”策略,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出这一策略,不仅无助于资源开发,还在浪费宝贵的轨道资源。 文章的结尾写道:“技术才是决定太空开发主导权的核心,而不是落后的规则与意识形态。” 这篇文章星语、星视等平台上发布后,迅速引发了热烈讨论。 无数网友转发评论,甚至许多国际知名媒体,也加入了报道行列。 “先占先得已经过时了,这是星联的直接打脸。” “欧美一直自称太空先行者,结果现在被星联吊打,其实他们也不过就是在之前自嗨罢了。” “技术碾压一切,星联这波是真的猛。” 这些声音,不断冲击着新大西洋联盟的舆论防线。 更令欧美国家感到难堪的是,亚洲联盟的部分成员国,开始公开支持星联的采矿技术标准。 一些小国的航天机构高调宣称,星联的支持,让他们第一次有了进入太空开发的能力,而新大西洋联盟多年来的垄断,则让他们裹足不前。 “我们需要技术,而不是规则束缚。”某国的航天部长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星联给了我们选择的权利,我们为什么不抓住机会?” 这种直白的
表态,在国际舆论中,掀起了更大的波澜。 在这一片混乱中,新大西洋联盟的核心成员,不得不重新评估局势。 一些企业高管和政府代表私下表示,与其继续对抗星联,不如尝试合作,至少能从中分得一杯羹。 “继续对抗,只会让局势对我们越来越不利。”一位资深议员在内部会议中说道。 “我们不如暂时放下姿态,与星联接触。只要能在合作中,获取一定的技术支持,未来才有翻盘的可能。” 虽然这个提议,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默认。 新大西洋联盟内部,开始继续加速分化,一部分势力转而与星联接触,希望通过合作寻找突破口。 “他们开始接触我们了。”星联总部,技术秘书站在李凡的办公室里,将一份加密邮件递到他面前。 邮件来自新大西洋联盟的一家核心企业,语气恭敬且谨慎,希望能够就技术合作,进行初步探讨。 李凡看了一眼邮件,嘴角扬起一抹淡淡的笑意:“他们已经明白,这场游戏的规则,正在被重新书写。” 他将邮件放到一旁,转身望向窗外的星空。 “星域采掘者”和“星运号”的加速推进,让星联在资源博弈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动。 而对手的每一次让步,都是他棋局中的又一颗落子。 “下一步,是彻底掌控规则。”他轻声自语,眼中透出一丝冷峻与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