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焊接单元的温控系统异常,温度超出安全值!”何昊猛地站起身,语气里透着一丝慌乱。 “如果继续运行,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 大厅里的气氛瞬间绷紧。 “立刻切换备用系统。”李凡快速下令,语气稳得像一块石头。 他转头看向方东河:“焊接单元还能手动修复吗?” 方东河快速翻看屏幕上的故障报告,摇了摇头:“太空环境下不可能立即修复,得用备用程序重写温控指令。” “那就别等了。”李凡果断说道,“何昊,手动介入,指挥ai优化焊接流程,用剩余单元完成任务。” 何昊深吸一口气,双手重新搭在键盘上:“明白!” 屏幕上的机器人重新启动,但动作明显比之前慢了几拍。 ai调整了焊接策略,将原本需要高温的点焊,替换为低温逐步拼接。 整个流程的耗时增加了近一倍,但组件的质量,依然没有受到影响。 “完成焊接单元的临时替代方案。”技术员抹了抹额头上的冷汗,“模块拼接继续。” 李凡目光紧锁屏幕,直到加工区传送带上的第一批成品组件完成输送,他才松了口气。 “温控问题暂时解决了,但如果下一阶段再出现类似问题,可能会直接中断生产。”方东河提醒道。 李凡点点头,语气里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冷静:“所有备用模块的性能,必须提升到同样的标准,不能让这种故障再发生。” 危机虽然化解,但李凡没有丝毫放松。 他转头看向团队成员,语气沉稳而严厉:“这次是温控系统,下一次呢?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备用系统。” 何昊有些内疚地低下头:“是我的疏忽,温控模块的数据复核不够全面。” “这不是个人问题。”李凡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缓和了几分。 “这是团队的问题。每一个细节,都要拿到桌面上来讨论,不留任何漏洞。” “是!”团队成员齐声应道,眼里燃起了更多的斗志。 随着最后一个组件进入成品仓,测试圆满完成。 星栖一号内的机器人和ai,展示了惊人的协作能力,完成了太空环境下的全自动生产。 这也是星栖计划的又一重大突破。 大厅里,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漂亮。”方东河松了一口气,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咱们真把这个奇迹做成了。” 李凡却没笑,他望着屏幕上的太空工厂,眼神深邃而复杂。 “奇迹?这只是刚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大的局要做。” 星联通过星语和全球主流媒体,同时发布了“星栖一号”自动化生产测试成功的消息。 新闻稿言简意赅,却带着无法掩饰的震撼: “人类历史上,首个轨道自给自足的制造工厂——星栖一号完成全模块组装,并通过了首次自动化生产测试。未来,这里将成为人类迈向深空的第一步。” 消息一出,舆论瞬间炸开。 “什么?!他们已经能在太空制造了?” “这才是真正的未来工厂!” “新大西洋联盟的‘星际共荣计划’还在画饼,星联已经实现了!” 社交媒体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短短几个小时内,话题“#星栖一号自动化工厂#”冲上全球热搜榜榜首,星语的技术科普贴,被转发了数百万次。 甚至就连《星联科学》中的相关论文,都被全球网友下载、转发。 与此同时,星联还邀请了全球
顶尖的科技媒体,和部分国际专家团,在线上直播中探讨“星栖一号”的未来计划。整个直播间气氛热烈,各种关于太空经济、深空探索的讨论层出不穷。 然而,另一边的新大西洋联盟,却是另一番景象。 伦敦的一间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投影屏幕正播放着星联的技术展示视频,几个科学家面面相觑,而一旁的弗兰克的脸色铁青得吓人。 “这不可能。”弗兰克的声音低沉,却充满怒意,“他们怎么可能进展得这么快?” “数据是真实的。”一名科学家推了推眼镜,语气复杂。 “我们查过他们的轨道部署记录。这些模块的技术和生产能力,确实远超我们的现有计划。” “远超?”弗兰克冷笑了一声,声音骤然提高,“你们是说我们那所谓的‘星际共荣计划’,现在看起来像一张废纸?” “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另一名成员冷冷地开口,“结果就是这样。” 沉默片刻后,弗兰克拍了拍桌子,目光扫向在座的人。 “立即启动我们的下一阶段计划,把‘未来轨道基地’模型尽快提交审批。” “还有,重新调整我们的舆论方向,让媒体质疑星联的长期可持续性。” “记住,这不是科学竞赛,这是国际话语权的争夺!” 与此同时,在星联总部的一间小型会议室里,李凡召集了几名核心高管进行私下讨论。 房间不大,气氛也十分轻松。 “今天的发布会效果不错。”方东河首先开口,脸上带着一抹难得的笑意,“外界的反响,比我们预期的还热烈。” “热烈是好事。”李凡点了点头,目光平静,“但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成为焦点。” “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做?”杨庆华问道,他双手交叉,表情中带着几分期待,“直接推进下一阶段?” 李凡沉吟片刻,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下几个大字:“太空经济与深空探索”。 “星栖一号只是开始。”他转头看向在座的人,语气低沉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