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巨大的数据对比图表,随即开口:“各位,我知道你们最怕的是听报告,但今天这份,保证值回票价。” “因为,它会直接影响我们区域内,每个人的生活,甚至未来全球的能源竞争格局。” 他话音刚落,屏幕上跳出了一组数据:星联能源团队的高密度储能技术,让储能密度提升了整整三倍,储能成本下降40%。 不等台下的观众回过神来,李凡又补充了一句:“换句话说,假如这是个电池,你家手机充一次电能用半个月。” “假如这是个电网,整个东南亚的备用电力储备问题,就能完全解决。” 台下顿时哗然。 一位东南亚代表,忍不住举手发问:“李总,这技术听起来很厉害,但它的实际应用场景是什么?能不能举几个具体例子?” 李凡闻言,笑着摆摆手:“早就知道你们会问这个问题。” 他轻轻一按激光笔,屏幕切换到了一段视频演示: 城市高峰用电时,配备高密度储能系统的电网,能够在几秒钟内调节功率; 新能源电站的发电波动,通过储能技术被完全平滑; 一辆长途货运电动车,在一处充电站接入储能设备后,仅需20分钟便完成充电,续航超过一千公里。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李凡摊开双手,语气轻快。 “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可以模块化扩展,无论是小到社区,大到国家,都能灵活部署。” 就在台下代表们对技术充满期待的同时,一位日韩代表站起来提出疑问:“李总,这项技术听起来的确有突破,但我们有一个问题。” “如果未来推广,技术核心,是否由星联完全掌控?我们的企业是否有参与的空间?” 问题一抛出,会场内一阵低声议论,几位东南亚的参会代表,神色也微微变了几分。 显然,他们也对资源分配和利益共享有所担忧。 李凡不慌不忙,面带笑容回应道:“这是个好问题,也是个常规问题。” 他语气一转,带着些幽默感继续道:“每次星联推出新技术,总有人担心我们是不是要‘通吃’。” “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已经拿自己的实际行动,解释和证明了太多次了,说得都有些烦了。” “但我在这里明确告诉大家——我们更喜欢‘共赢’。” “吃独食,会被撑死的。” 台下传来几声轻笑,紧张的气氛稍稍缓和。 李凡见状,接着说道:“这次的高密度储能技术,不仅是星联的,也是整个‘未来之链’的。” “我们将开放核心技术授权,让日韩和东南亚的企业,有机会参与研发和升级。” “同时,东南亚国家,将成为这项技术的主要应用推广地,直接主导区域内的能源网络建设。” 这一番话,让日韩和东南亚参会代表心中的石头落下了一半,但仍有几分迟疑。 一位东南亚代表试探性地问道:“李总,具体的资源分配方案是什么?我们如何确保利益平衡?” 李凡微微一笑,转向技术团队示意了一下。 屏幕上跳出了一张“区域能源协作升级版”计划的草案,清晰地列出了技术授权、资源分配,以及具体的商业模式。 李凡指着计划图表,干脆利落地总结:“日韩主导试点研发,东南亚负责能源网络的落地推广。” “我们星联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最后的收益,按照实际市场贡献分配。” 台下的议论声再次响起,这次多了几分肯定。 一位东南亚代表,轻声对身旁的同事说:“这个方案可行,星联
这次还真是没留后路啊,彻底把我们绑上了战车。”“不过,我们本来就想向他们更加靠拢,这也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双向奔赴’了。” 李凡最后总结道:“技术是桥梁,不是壁垒。” “星联的目标,从来不是独占全球,而是让技术造福每个人。” “但我也要说,如果有人还想观望,或者犹豫,那很抱歉,可能赶不上这一趟车了。” 这番话让台下代表们纷纷点头,有几位日韩和东南亚的代表当场表态,愿意优先加入项目合作。 会场的气氛,在李凡的一番话中被推向高潮。 与此同时,李凡的目光,却透过台下人群,投向更远的地方。 他心中明白,这次的储能技术突破,不仅仅是加深捆绑日韩和东南亚的纽带。 更是为星联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更强的能源格局的下一个战略棋子。 发布会结束后的会谈室内,日韩和东南亚的代表们齐聚一堂,气氛却并不像之前的发布会那样轻松愉快。 此刻,每个人的表情中,都夹杂着期待和谨慎。 一位日韩代表开口了,语气中带着试探:“李总,您的高密度储能技术,的确是一个伟大的突破。” “但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未来,这项技术的控制权,会不会完全掌握在星联手中?” 此话一出,场面微微一静,几位东南亚的代表,也纷纷转头看向李凡,似乎想听听他的回答。 李凡脸上带着惯有的微笑,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开口道:“这个问题问得好。” 他语气一顿,眼神扫过全场,“大家都应该知道,星联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搭建平台,而不是垄断资源。” “咱们做的是‘桥梁’,不是‘围墙’。” 他话音刚落,毕德昌(马来的商务部长)笑着接过话茬:“李总,您说得确实让人放心,但技术控制权和实际收益分配,还是两个层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