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这就去联系。”周汉祥没有丝毫犹豫,迅速拿起电话,开始安排后续事宜。 “另外,光刻胶的应用也要跟上。”李凡继续说道,“杨总,咱们这边已经完成了光刻胶的突破,但接下来,你是否有想法,可以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杨宁远点点头:“李总,光刻胶突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光刻胶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在设备和光源稳定性得到进一步保障后,我们可以与设备制造商合作,进行更多的实际应用测试,进一步完善光刻胶的市场适配。” 李凡满意地点了点头:“好,那就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现场的气氛渐渐放松下来,技术突破的喜悦,依然悬挂在每个人的心头,但大家都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市场化的进程开始加速。 李凡深知,任何技术突破都无法孤立存在,背后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支持。 为了实现euv技术的真正产业化,星联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宏大的产业布局问题。 而为了确保这一切的顺利进行,李凡决定亲自带队,与“芯片生态同盟”中的各大合作伙伴进行深度
对接,确保每一个环节的顺利运转。 “我们一定要把这次技术突破,做成一次真正的产业革命。”李凡站在会议室中央,深情而坚定地说道,“让全球看到,星联的技术,不仅仅是国内领先,它将引领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未来。” 随着李凡的坚定话语,会议室内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与信心。 技术突破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信心,但更加重要的,是星联这支团队,能够带领整个产业走向未来,迎接更广阔的挑战。 而这一切,正是李凡从一开始就设定的目标——打破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壁垒,引领行业创新,推动技术真正落地,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标杆。 “技术的突破固然可喜,但随之而来的压力,却比突破本身还要大。”李凡坐在实验室内的会议桌旁,拿起手边的咖啡杯,轻轻地品了一口,脸上的微笑掩饰不了内心的焦虑。 “你们觉得,咱们目前的技术,能在生产线上,得到完全验证并顺利量产吗?” 话音刚落,实验室内的气氛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每个人都知道,光是理论上的突破远远不够,关键是如何将这些突破落实到实际的生产环境中,确保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杨宁远扫了一眼桌上的图纸,微微皱眉:“从实验数据来看,euv光源的稳定性和功率提升,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可观的水平。但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我们仍然要面对极其复杂的设备配合和温度、湿度等外部因素的干扰。” “对,温度、湿度,甚至尘埃和空气中的离子,都可能影响到微小的电路结构。”方东河点了点头,“更不用说,生产线的精度和一致性,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哈哈,看来大家对这项技术的挑战都有了清醒的认识。”李凡笑了笑,拍拍手掌。 “不过,问题是,我们在光刻胶和光源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跨过了最难的一道关卡。” “接下来的重点,是如何将这些突破进行有效验证,并保证在生产线中大规模应用。” “验证?”周汉祥听了李凡的话,露出了个意味深长的笑容,“那就得看我们的生产线和设备,是否真的能够承受这些‘突破’了。” 这时,李凡的目光转向了曲云山,后者一直保持着沉默,似乎在思考什么重要的问题。 “曲总,你怎么看?” 曲云山深吸一口气,沉默片刻后开口:“技术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在于设备的配套和生产环境的精细化控制。” “咱们现在必须要依赖两方面:一是如何把技术应用到设备上,二是如何通过联合各大设备供应商,共同推动设备的定制化研发。” “设备与生产环境的控制,是我们下一步要面对的重头戏。”李凡点头,显得更加坚定。 “杨总,你和我一起,牵头去推动这件事。我觉得,接下来的挑战,不仅仅是技术的再验证,而是如何让所有的技术环节形成闭环。” 会议室内,大家都在用眼神交流,显然,李凡所说的“闭环”,是整个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 如果光源技术能顺利稳定,而生产线无法实现高精度的配套,那么一切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我明白了,李总。”杨宁远站起身,整理了下桌上的文件,“技术的测试需要更加细致,我们不仅要做好实验室内的模拟,还要结合实际生产环境的各种参数进行验证。” “对,就是要通过更真实的测试场景,尽量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提早发现。”李凡眉头微皱。 “而且,我们得确保光刻胶和euv光源,能在生产环境中,实现无缝对接,这也是生产线的测试环节。” 方东河插话:“我有个建议,咱们可以先选取一些合作伙伴的生产线,做先行的技术对接测试。既然我们的技术能成功突破,那就应该有实力去挑战一些更先进的设备配置。” “好主意。”李凡眼睛一亮,“周总,赶紧联系一下国内外几家头部厂商,尤其是那些已经有成熟生产线的,咱们可以通过这些厂商,先进行小批量的量产实验。” “这样,我们能够在保证技术可行性的同时,也能避免过早暴露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