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两袖清风>都市言情>从1990年开始重塑未来> 第142章 制造升级(14k)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2章 制造升级(14k)(2 / 8)

静静地听着,心里已经开始激动起来:“李总,我明白了,这不仅仅是攻克技术难题,更是一次产业链的大布局,改变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格局!”  李凡淡淡地笑了笑:“正是这样。星联的目标,不仅是成为技术的领先者,更要成为产业的掌控者。”  李凡站起来,走到窗前,他知道,眼前的挑战,只是一个开始。  无论是薄膜沉积技术,还是纳米级掺杂技术,背后都有着庞大的技术投入和产业资源。而这一切,都必须依靠星联自己去攻克。  “汪怀君,拿出你的方案,带领团队攻坚这两项技术,必须尽快实现突破。”李凡的声音低沉有力,仿佛在宣布一个重大的决策。  “我明白。”汪怀君回过神,向李凡投去坚定的目光。“接下来,就是我们为星联未来奠定基石的时候了。”  “对。”李凡微微一笑,转身看向他,“我们的目标,不只是跟上时代,而是要引领时代。”  李凡站在会议室的窗前,目光穿过玻璃看向外面的蓝天,仿佛能看到那条通往10nm技术巅峰的道路。  与此同时,汪怀君和一群技术负责人,正在忙碌地收集最新的行业数据和研究报告。  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升级的过程,更是一次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现状的全面“诊断”。  “李总,技术的升级,远不仅是我们这些实验室的课题。”汪怀君坐在桌旁,翻开了手中厚厚的报告文件,语气有些严肃。  “现在的问题是,国内的半导体制造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尤其是在薄膜沉积技术和纳米级掺杂技术上,我们还处在追赶的状态。”  李凡转过身,嘴角微微上扬:“汪怀君,你这是在给我提难题吗?”  “没有,我只是想告诉您,现在的挑战,虽然技术上很复杂,但背后涉及的产业生态和全球竞争,才是真正的考验。”汪怀君一边翻阅报告,一边分析。  “以薄膜沉积技术为例,国际上主要的领先技术,大多掌握在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几大巨头手中。”  “像美国的应用材料(liedmaterials)和日本的东京电子(tokyoelectron)几乎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这些公司不仅在设备制造上领先,更在技术创新上遥遥领先。”  李凡坐回到会议桌旁,低头思索,随即抬头:“听起来,我们的对手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产业链的深度布局。”  “完全正确。”汪怀君点点头。  “比如在薄膜沉积中,ald(原子层沉积)技术,虽然在理论上是最优的解决方案,但能够生产出符合我们要求的设备,全球范围内也只有几家公司有能力。”  “更别提国内的设备厂商,大部分还停留在中低端市场。”  李凡沉默片刻,缓缓说道:“所以,这不只是技术的追赶,而是要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路,超越这些技术壁垒。”  “如果说国际技术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那么国内半导体产业的现状,更多的是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汪怀君翻到一页图表。  “我们可以看到,国内芯片制造水平依然相对滞后。虽然近年来有不少企业进行了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但想要在10nm节点取得突破,依然需要突破多项核心技术。”  “而且总的来说,很多技术环节仍然依赖进口。虽然国内企业在不断加强研发,但像薄膜沉积、掺杂技术这类精密工艺,我们还没有能力完全掌控。”  “这也导致了国内芯片制造厂商在先进制程领域,往往面临技术瓶颈。”  “那我们该怎么办?”李凡的目光锐利,如同电光石火。  “我们可以从两条路径着手。”汪怀君的语气逐渐坚定。  “第一条路径,是技术引进,紧跟国际领先技术,尤其是在薄

膜沉积和掺杂技术上进行持续的技术跟踪与调研,争取借鉴一些先进技术。”  “第二条路径,则是从自主研发入手,突破设备的技术瓶颈。”  李凡轻轻拍了拍桌面:“从自主研发出发,争取超越。”  汪怀君眼睛一亮:“是的,正如李总所说,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局面。通过自主研发,突破技术瓶颈,同时配合国际技术引进,弯道超车!”  李凡和汪怀君的讨论继续深化,进入了全球竞争的层面。  “你看,这份报告。”汪怀君指着数据表。  “根据我们的调研,当前全球半导体设备的市场格局,大致分为三大阵营:美国、日本和欧洲。”  “美国的应用材料、日本的东京电子,以及荷兰的阿斯麦(asml),这三家企业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  “阿斯麦?”李凡皱了皱眉,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他们也在这个领域有布局?”  “是的。”汪怀君点点头,拉开一份阿斯麦的技术报告。  “阿斯麦不仅在光刻机领域占据了全球绝对的技术优势,现在他们的技术,已经开始向其他制程设备扩展。尤其在高精度沉积设备和掺杂技术上,他们的创新也在不断推进。”  李凡脸上带着一丝笑意,眼中却有着深邃的思索:“看来,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弯道超车,而是要在技术创新的路上,踏实走好每一步。”  “不过,现有的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也在不断迎头赶上。”汪怀君翻开另一份报告。  “比如中芯国际和华力微电子,他们在设备国产化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华力微电子今年就推出了一款自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