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后,汪怀君立刻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召集了半导体部门的核心技术团队。 会议室内的气氛异常凝重,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汪怀君身上,等待着他的一句话。 “各位,今天我们要启动一个新的项目,任务十分艰巨——”汪怀君环顾四周,“高精度计量和检测技术突破。” 他的话音刚落,会议室内顿时响起了低声的讨论声。 “这可是个大项目,我们是否准备充分?”一个技术负责人皱眉问道。 “是啊,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确实不够成熟,能否赶超国际水平,还是未知数。”另一个人补充道。 汪怀君没有急于回应,而是站起身,走到白板前。 他拿起马克笔,画出一张结构图,标注上各个关键技术环节:“我知道大家的担忧,但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技术本身。”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找到适合我们的路径。这项任务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必须整合国内外的顶尖资源,才能确保顺利推进。” 他说着,转身看向在座的每一位:“我已经与几所高校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接下来,我们需要组建跨领域的技术攻关团队,确保每一项技术的进展都能同步推进。” “特别是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相关研究,我们要从这两项基础技术入手,进行重点突破。” 会议室内的讨论声逐渐停息,所有人都在认真思考汪怀君的话。 技术团队中最年长的一位资深工程师许正安沉吟片刻,终于开口:“汪总,您说的这些我们都明白,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资源整合至关重要。我们的设备和人员,是否能够满足这么庞大的需求?” 汪怀君点了点头:“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为了确保项目顺利启动,我会直接联系几家国内外领先的科研机构,包括一些国外的技术公司,借助他们的技术和设备,为我们提供支持。” “同时,我们还需要尽快引入顶尖的科研人才,形成一个多方协同、快速响应的技术团队。” 说到这里,汪怀君停顿了一下,似乎在酝酿什么。 “另外,我们也不能仅仅依赖外部资源,星联内部的力量也必须充分调动起来。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经验,把最有潜力的年轻技术人员抽调到这个项目中来,形成内外合力,最大化资源的利用。” 许正安点了点头:“这是个好主意,我们可以成立一个专项小组,专门负责外部合作和资源整合的工作。” “没错。”汪怀君接过话头,“你们负责的技术研发组,要与外部团队保持密切沟通。每一项技术进展,都必须第一时间反馈到项目组。这是一个攻坚战,时间就是命运。” 汪怀君的眼神坚定,话语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 团队的氛围也开始变得更加紧张而有序,大家都意识到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仿佛整个半导体团队的
未来,正在此刻重新定义。接下来的几天,汪怀君忙得几乎没有休息过。他紧锣密鼓地联系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并多次赴高校洽谈合作事宜。 与此同时,李凡也通过他安排的一系列会议和技术交流,向外界传达了星联半导体的技术发展计划,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而就在这段时间内,汪怀君也没有忘记团队建设。在选择科研人员时,他并不仅仅看重技术能力,更注重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 他知道,要完成这样一项高难度的技术任务,单单依靠个别精英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凝聚整个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推动技术的快速进步。 一周后,汪怀君召集了第一次跨领域合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人员不仅有星联的技术团队,还有来自京华大学、帝都大学、魔都交通大学等高校的顶尖学者,以及来自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的代表。 这次会议的目标是,制定出具体的技术攻关计划,并明确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和时间节点。 “各位,今天的会议是为了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集结所有资源,打破高精度计量和检测技术的瓶颈。”汪怀君开场说道。 “我相信,大家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但这项任务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合作与共享的结晶。” 会议桌的一端,京华大学的张教授率先发言:“汪总,您提到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确实是高精度计量的重要工具,但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如果要实现精准测量,首先我们要解决设备的稳定性问题。” “是的,张教授。”汪怀君点了点头,“我已经安排了团队针对设备的稳定性进行专项研究,同时,我们也会借助国外先进的技术平台,学习并改进我们现有的设备。”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整合国内外的技术资源,形成一个联合攻关小组。” “那么,在技术研发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对数据采集和分析方面的投入。”另一个来自魔都交通大学的专家李建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精度的提升不仅依赖于设备本身,更需要一套精准的数据处理系统。” 汪怀君认真点头:“李教授的建议非常到位。我们不仅要提高设备的精度,还要打造一套完整的数据处理与反馈系统,确保每一环节的制造都能够进行实时监控。” 随着会议的深入,各方专家纷纷提出了技术方案和意见。汪怀君也逐一记录下来,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