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的问题,更是为星联下一代网络设备提供核心支撑。” 他摊开一份报告,指着其中的数字说道:“目前,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占比已经达到10%。” “如果我们能用光子芯片代替传统的电子设备,能耗至少能降低40%,传输速度还能提升三到五倍。” “这对于云计算和超算业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 李凡在旁边听得若有所思,突然开口道:“启明,我觉得这个方向可以一试。” 曲云山点头附和:“降低能耗的同时提高效率,这听起来确实很诱人。如果能用在我们星联云平台上,不仅能提升用户体验,还能显著降低运营成本。” 张启明补充道:“此外,光子芯片还可以应用于5g通信、物联网终端等领域。可以说,这项技术一旦突破,不仅是星联的里程碑,也是整个行业的革命。”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所有人都在等待李凡的最终决策。 李凡缓缓站起身,走到白板前,盯着“eop”三个字看了几秒钟。 他转过身,嘴角扬起一抹淡淡的笑意:“启明,你让我想起了当初我们做npu和dpu时的场景。那时候很多人也说难,甚至说不可能。可结果呢?” “现在,所有人都在用我们的芯片。”张启明接话,脸上多了一丝自信。 “那就继续试。”李凡语气平静,却充满了力量。 “星联不是为了走别人的路而存在的。如果光子技术真能打破数据传输的瓶颈,那这条新路,我们必须抢在所有人之前走出来。” “好!”张启明重重点头,“李总,您放心,哪怕再难,我们也一定拿下这个项目。” 星联半导体的“eop”项目,进入研发阶段的第三个月,实验室内的氛围已经从起初的雄心勃勃,渐渐转变为冷静而专注的“技术攻坚战”。 突破光电集成的核心技术,意味着他们不仅要直面工程设计的重重挑战,还得从材料科学、系统架构到芯片封装全方位跨越技术鸿沟。 张启明站在实验室中央,手里拿着一块测试用的光电模块样品,脸上的表情难以捉摸。 他看了看屏幕上显示的数据,陷入了沉思。 “启明,又失败了?”郭海枫走过来,用胳膊肘碰了碰他。 张启明叹了口气,把测试结果丢给他:“光信号转成电信号,损耗还是太高了,效率只有70%。” “这样的性能,别说用在实际产品上了,连实验数据都不算合格。” “我们是不是要重新调整光电接口的材料?”郭海枫提议。 “不仅是材料问题。”张启明皱着眉头,“光电转换需要极高的精度,目前的设计方案还不够稳定。” “光子信号像水一样流畅,但电信号像河里的石头,如果转换的‘桥梁’不够坚固,这两种信号就无法
协同工作。”这时李凡走了进来,轻声调侃道:“看来你们这道‘桥梁’,得再修几次了。” “何止是修桥。”张启明接过咖啡,揉了揉眉心,“这是在建跨世纪大坝。” 在反复失败中,团队逐渐意识到,传统的硅基材料,无法满足光电转换的需求。 他们决定尝试一种新型的混合材料——硅光子晶体,这种材料不仅能大幅提升光电信号转换的效率,还能降低热量损耗。 一个月后,实验室里终于传来好消息。 “成功了!”郭海枫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测试报告,“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到了95%,延迟降低了70%!” 张启明拿着报告,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很好,这才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咱们得解决传输的问题。” “光子的传输速度快,但对能量的要求也高。”张启明在团队会议上说道。 “我们不仅要保证信号传输的高速稳定,还得控制能耗。这就像开一辆超跑,如果油耗高得离谱,跑得再快也没用。” 研发团队很快锁定了两大优化方向: 降低光子信号的散射损耗:通过调整光波导的结构,减少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提高信号的耦合效率:优化光子模块和电子模块之间的接口设计,确保光信号进入芯片时不会产生多余的损耗。 在一次实验中,团队尝试了一种全新的光波导设计,将波导中的杂质密度降低了90%。 测试结果令人振奋——传输能耗降低了50%,带宽提升了30%。 “我就说咱们可以。”郭海枫用力拍了拍张启明的肩膀,“以前的那些光学理论,看起来像玄学,现在终于变成现实了。” 张启明笑了笑:“光学理论变成现实,靠的可不是玄学,是加班和预算。” 郭海枫在一旁听得直摇头:“启明,你是实验室里唯一能把‘加班’说得这么骄傲的人。” 如果说光电转换和光子传输的优化是“铺路”,那么封装就是最后的“铺顶”。 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块,要在一块芯片上协同工作,封装技术成了最大的难题。 “启明,这东西真能封得住?”郭海枫指着桌上的芯片样品。 “光子模块的精度要求这么高,一点偏差就可能导致信号失真。我们现在的封装设备,真的能做到这种级别吗?” “所以我们得改进封装工艺。”张启明从工具箱里拿出一张技术方案。 “我和外部供应商讨论过,下一步,我们会引入一种全新的纳米级对准技术,确保光子模块的位置精度误差在0.01微米以内。” 团队立刻展开了新一轮的实验。 他们设计了一套自动化封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