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会上,一位老村长拍着桌子大声抗议。 “之前安装的那些东西,光说好听,结果坏了没人管!你们的设备再先进,也别想靠我们村做实验。” 面对这样的质疑,丁玉耐心地解释:“村长,我们这次不是实验,而是有长期服务保障的正式项目。” “星联的设备和技术,后续都会有专业团队维护,不会给您添麻烦。” “光说谁都会!”老村长依然不买账。 “那您说吧,我们要怎么证明?”丁玉干脆笑着问。 村长愣了一下,没想到对方这么直接。 终于松口道:“行吧,我给你们三个月时间,如果设备真的能让我们用得放心,我就服气。” 面对这种基层的质疑,李凡提出了一个新的
合作机制:不仅与地方政府对接,还与社区、其他企业和志愿者组织形成多方联动。 “比如说,咱们在村里建通信基站,不仅要解决信号问题,还可以和电信公司合作,推出优惠的通信套餐。” “再比如说,咱们的储能设备,可以联合公益基金,为学校和医院免费提供。” 李凡在团队会议上总结道:“只有让大家都受益,项目才能真正落地。” 这种模式,迅速获得了试点地区的认可。 星联的设备和技术,不仅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还让各方感受到参与感和利益共享。 三个月后,那个最初反对的老村长,再次见到了丁玉,这一次,他的态度明显变了。 “小丁啊,你们的设备确实不赖!”老村长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最近一次停电,我们村可是第一个恢复供电的,村里人都说星联的技术厉害!” 丁玉笑着说道:“村长,您放心,咱们合作才刚开始,后面会越来越好。” 星联的试点项目,不仅让这个村庄恢复了生机,也让地方政府看到了科技带来的改变。 王书记在视察项目后感慨地说:“星联不是来做表面文章的,他们是真正想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试点项目的成功,也为星联赢得了更多地方政府的信任。 一些原本观望的地区,也开始主动联系,希望引入星联的技术和设备。 “我们不仅要做好试点,还要把经验推广出去。”李凡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说道。 “灾后重建只是起点,未来的重点,是如何用我们的技术,帮助全国更多地方,提升基础设施韧性。” 窗外,南方的春天正在到来。 而星联集团,也正以全新的姿态,为社会发展书写下一页篇章。 随着时间的过去,星联的灾后重建计划,进入了最关键的实施阶段。 尽管试点项目进展顺利,但随着规模扩展,困难也随之涌现。 在某山区的基站施工现场,一位工程队长焦急地跑到方东河面前:“方总,不是我们偷懒,山路太滑,重型设备根本运不上去。” “还有,施工需要的材料,也被卡在了山下的检查站。” 方东河皱了皱眉,立刻拨通了刘志远的电话:“志远,你那边物资运输的优先级,能不能调整一下?” “这个项目的基站施工要是再耽搁,整个片区的通信覆盖就完了。” 刘志远在电话那头苦笑:“方总,不是我不想调,问题是这边的路况也不争气。几辆卡车在泥地里陷了一天,我们连应急物资都送不出去。” “设备上不去,基站建不了;基站建不了,通信网就不成规模。这不就陷入死循环了吗?”方东河苦笑着对身边的团队说道。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随着星联布局的深入,更多问题接踵而至:地方审批流程复杂、施工条件恶劣、社区居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参差不齐...... 这些挑战,让所有项目参与者都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在能源部门的储能项目中,一套设备在运行第三周时,突遭电压不稳定问题。 技术员紧急赶到现场检查后发现,问题出在电池模块的设计上。 “我们的设备,在实验室表现稳定,但没想到这里的气温变化太剧烈,直接影响了设备寿命。”一名技术员分析道。 刘龙飞眉头紧锁:“不行,这种问题必须解决。如果这种设备,都经不住山区气候,别说扩大规模了,连现有试点都撑不住。” 于是,星联技术团队紧急调整方案,增加电池模块的防护设计,并重新优化系统散热性能。 这些改进需要时间和资金,但李凡的态度一如既往地果断:“预算再超一点都无所谓,问题一定要在这批设备出厂前解决。” 不仅是技术问题,团队内部的协调,也出现了一些矛盾。 比如,在一次内部会议中,通信团队抱怨物流团队的运输效率,能源团队又指责通信团队对接不及时。 会议室里的气氛一度剑拔弩张,直到李凡敲了敲桌子:“都冷静点!你们是要解决问题,不是制造问题。” 他扫视一圈,语气变得柔和:“我知道,大家压力大,但要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同一个——让项目落地。” “物流团队和通信团队,要是能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可能就不会这么多埋怨了。” 接着,他提议成立一个跨部门协调小组,专门负责解决部门间的矛盾。 并亲自任命江子胜为组长:“你是法务出身,逻辑严谨,人又稳重,这活儿非你莫属。” 江子胜哭笑不得
:“李总,这可是个烫手山芋啊。”“烫手的才值钱。”李凡拍拍他的肩膀,语气带着一丝幽默,“别忘了,我背后还有预算支持,放心大胆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