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两袖清风>都市言情>从1990年开始重塑未来> 第092章 北上战略(16.8k)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92章 北上战略(16.8k)(4 / 9)

持力度。  与此同时,李凡也开始主动与一些地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合作,寻找战略合作伙伴。  特别是在制造业和信息产业领域,寻求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的机会。  在一个由地方政府主办的高科技产业论坛上,李凡与多位政府官员进行了深入对话。  展示了星联在通讯、芯片、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并提出了愿意与地方企业共享技术和资源的合作意向。  虽然一开始对方的反应较为冷淡,但李凡并没有急于推进,而是采取了更为温和的方式,逐步建立了信任。  几个月后,星联开始与帝都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内容涵盖了从芯片研发,到数据处理中心建设的多个领域。  这个合作的达成,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的对接,更是李凡对于北方市场文化适应的一个突破。  除了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外,李凡还意识到,打造一个本地化的团队至关重要。  在北方市场,特别是在帝都、津门这样的城市,本地的精英资源非常丰富,但这些资源,往往被地方企业和政府所掌控。  因此,星联在进入北方市场后,首先着手进行人力资源的本地化招聘,聘请了多名具有政府、行业背景的高层管理人才。  “李总,北方的商业环境,比较注重长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短期的利益。”  在一次与团队的座谈会上,星联集团的首席人力资源官乔鸣夏提醒李凡。  “如果我们想在这里生根发芽,就必须与本地的商业圈子、行业协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李凡深知,想要在北方市场立足,仅仅依靠外部的技术和资金优势远远不够。  只有在本地打造起自己的商业网

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星联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战略合作、行业交流会、技术论坛等形式,逐渐将自己融入到北方的商业和社会网络中。  特别是在京津冀地区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中,李凡着手与一些地方科研院所、企业联合成立创新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这一系列的本地化布局,不仅提高了星联在当地的知名度,也为后续的市场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后,星联终于迎来了突破性进展。  2004年春,星联成功在京津冀地区建立了首个数据中心,并与多家本地企业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  在此过程中,李凡逐渐发现,通过更为灵活的合作模式,星联的技术优势与北方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良好的对接。  在与本地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李凡采取了更具包容性的战略,关注本地企业的传统优势,并通过共享技术与资源,帮助他们实现升级改造。  例如,在津门的合作项目中,星联帮助当地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引入了先进的半导体生产线和智能化管理系统。  通过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这家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这个成功案例,也帮助星联进一步打开了京津冀市场。  李凡感慨道:“在北方,技术和市场,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理解当地的文化、尊重当地的习惯,才能更好地推动商业模式的落地。”  通过这些成功的合作,星联不仅赢得了北方市场的认可,也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市场基础。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星联将在北方市场持续发力,逐步拓展至全国其他城市。  -----------------  然而,在与北方市场的深度融合中,李凡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星联在快速扩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问题。  例如,南方的员工,在工作中较为灵活、高效。  而北方的团队,在工作方式上,显得更加保守和传统,这种差异,一度让星联的北方项目进展受阻。  李凡明白,企业文化的差异,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合作和工作效率。  因此,他决定进一步加强跨地域团队的融合,推动星联文化的统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调整,李凡决定推出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文化整合计划。  包括定期的员工交流活动、跨区域的项目合作,以及内外部培训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南北团队之间的协作,也让星联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更加稳健地成长。  通过这一系列的文化适应与挑战,李凡不仅成功在京津冀地区站稳脚跟,还为星联集团后续在其他市场的扩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2004年夏,星联集团在京津冀地区的战略扩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前期建立了稳固的政府与企业合作关系后,李凡意识到,真正的挑战并不止于此。  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文化差异的市场中,真正落实自己的技术优势。  并引导市场,进行教育与认知的提升。  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技术的推广,更是一场市场观念的变革。  北方市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科技产业,已经有了自己较为成熟的生态系统。  但其中的许多企业,仍然存在着“重传统、轻创新”的思想偏向。  尤其是在一些老牌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中。  虽然近年来,国内对于高新技术的关注逐渐增加,但这些企业,对于新的技术创新,并不完全认可。  尤其是那些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技术领域,例如云计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