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那么,你是懂得学习之人,还是喜爱学习之人?或者以学习为乐的人呢?
这句话问住了不少人。
就连追问的学子也紧紧的皱着眉头,一时间回答不上来。
他不敢说自己是懂得学习之人,不然的话怎么屡试不中?
喜爱学习的人,他扪心自问,寒窗苦读这么多年,他爱学习吗?
从启蒙开始,好像寒窗苦读走上科举就是每个人既定的道路,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从没想过自己喜不喜欢····
但有人自信的回答“我自五岁启蒙至今,手不释卷,喜好读书,十七岁下场一路从县试到院试,明年打算下场乡试,每一步都走的稳扎稳打,我敢自信的回答,我喜爱读书!”
王学洲拱手“很好,敢问这位兄台是如何学习的?”
如何学习?
对方愣了愣,抓了抓脑袋“就读书嘛!我只要看起书,就会废寝忘食,多看多读多理解。”
“每本书都精读吗?”
“这····倒也不用吧?除了四书五经外,其余的书只要领会重点,明白其意便可,需要做到每一本都精读吗?”
看着对方突然紧张起来的样子,王学洲笑了“不必紧张,确实不用每本都精读。”
看到其他人不说话,王学洲转头看着包县令“敢问包大人之前是如何读书的?”
包县令懵了一下。
他读书那都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自从开始上职之后,他就把读书的事情抛到了脑后跟,现在就连孟子三章都有些记不清了····
“呵呵,读书啊···读书····”包县令讪讪的笑着,脑中飞快的回忆读书时的情况。
“我读书时,每日只学一篇,然后每次都会抄下来,边写边背,把它记的滚瓜烂熟,等背熟之后,再去理解其意,然后反复的去学习这一篇,积少成多,长积月累下来,就会了。”
学舍里面的人隐隐有所悟。
大家好像虽然都在学习,甚至都在县学学习,但或许每个人学习的方法并不一样?
王学洲转过头,看着问他的那位学子“这位兄台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人,这个相信周围认识你的学子应该都知道,那么敢问‘朝问道,夕死可也’这句话何解?”
对方脱口而出“早上得知了真理,晚上去死也可以!”
周围的人点头,然后怀疑的看着王学洲。
东拉西扯说了半天,到底想说什么呢?
问的这个问题实在是太过简单了!
王学洲侃侃而谈“大家显然都认为是这个意思,我则认为这句话讲的不是这个意思。”
“不可能!”
窗外有学子激动地站起身质疑“如果大人认为不是这个意思,那是何意?”
“圣人并不是以求‘知’为第一重要的人,相对于‘道问学’来说,圣人更重视‘尊德性’。圣人周游列国也不是为了去求‘道’的,圣人对于什么是‘道’心里很清楚,他周游列国是去推广自己的‘道’,要君王们接受他的道。”
“因此,这里的‘闻’不能理解为‘知’,应当理解为‘达’。《论语·颜渊》篇里面,子张有问过圣人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是闻也,非达也····’,这里面子张认为闻和达是一个意思,但圣人认为,闻和达不同,因此这句话在当时应该是临时措意,而非一般义。”
“在一般的意义上,闻和达是意思相近的一个字,所以子张以‘闻’释‘达’。‘朝问道,夕死可也’,即‘朝达道,夕死可也’。圣人说的不是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可以去死了,而是说达到、实现了理想,晚上就可以死了。”
“圣人周游列国,不是为了求‘道’、知‘道’,而是为了达‘道’,推行他的治国之道,实现圣人的治国愿望。”
别说一群学子听得被震住了,就连县学的教谕也都有些不可思议。
这个理论和解释十分新鲜,甚至闻所未闻,简直推翻了他们之前对《论语》的理解。
他们从未没想过,这句话还能这样理解。
“大人这样说,岂不是有揣测圣人自私自利,只为达到自己目的之嫌?而且,这种说法,实在是匪夷所思!”
有人是坚决的圣人拥护者,听到王学洲的话虽然无法反驳,却又心中不舒服,立即起身质疑。
这话说的十分严重,一群人都盯着王学洲看他如何解释。
王学洲淡定一笑“所以说,有句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对它的理解。我的论点,有出处,有论证,诸位如果想要反驳,也可以拿出论点依据来。”
屋内的学子面面相觑,质问的人憋红了脸,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他们最高的学问也就是个秀才,对方是个状元啊!
他的论点有佐证,有出处,有落脚点,他们怎么反驳?
王学洲看他们不说话,这才说道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所以我读书时,每次只会抱着一个目标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