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两袖清风>历史军事>大明新命记> 第一一三二章 支出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一三二章 支出(1 / 2)

杨振不在旅顺口期间,与总镇府的重要公文往来,多数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的。

他并没有恢复辽东半岛以前的官办驿站体系,同时也还没有来得及在金海、登莱二镇建立起自己的信息传递系统。

所有上传下达的公文或者私人往来的书信,要么是专门派人传递,要么就是赶上什么人或者什么事顺道,找个可靠的一并捎送。

这种凑合事的做法,肯定是无法充分保证公文信件的安全性的,但是在目前情况之下也算勉强够用。

当然了,让暂时掌管征东将军行营机要文书事务的祖克祥找出钥匙,打开那个匣子,杨振粗略看过其中文书之后,顿时觉得,一个更加完备可靠的驿站体系应该尽快建立了。

因为取出的厚厚一摞文书里面,既有张得贵每月报告朝廷消息和自家后方各种情况的正常公文,也有自己夫人所写的私人信件,同时还有前不久方光琛派人送到总镇府的书信。

其中有许多东西,不仅关乎自军机密内情,有的还涉及到朝廷和山海关兵部分司行署对杨振兵马的指示要求。

这要是搁以前,朝廷公文出了山海关,动不动就被清虏截获,落到清虏手中,那可就麻烦大了。

好在眼下朝廷和山海关兵部分司行署发往金海镇的照会、牌票、批答、信札等公文,都是直接过海发送到旅顺口,已经杜绝了被截获的可能。

同时,到了旅顺口以后,经过协理营务处的分类处理,按照轻重缓急摘要汇总,快马报送征东将军行营。

只有那种极重要而后方又拿不准的事情,协理营务处才会附上公文原件。

不过这一次,显然没有。

涉及到山海关兵部行署的内容,只转述了兵部行署郎中沈迅的批答,说金海镇前番数次呈文行署均已收讫上奏,圣上已遍示群臣,朝野为之振奋,将来必有封赏。

至于什么封赏,或许是在沈迅的批答本来没有说,总而言之,在张得贵报送过来的公文里也没提。

最后只提了圣心期盼海内仰望金海伯征东军再接再厉,早日犁庭扫穴,以竟全功。

当然了,杨振对朝廷的封赏已经不抱什么期待了,他知道,除了一些口惠而实不至的虚名,朝廷也拿不出什么真金白银的赏赐了。

事实上,这也不是重点。

张得贵每月报告的后方情况,主要是后方钱粮的收支数目,枪炮弹药的生产数目,以及金州船厂下水试航的新船数目。

四月初,杨振率军北上之后,后方的一切生产经营并没有停顿下来,反而按照杨振的指示,全都在开足马力生产。

如今旅顺口几处大库储备的枪炮弹药,加上云从岛、东江岛的产量,足以装备征东军新扩编出来的所有团营了。

包括襄平伯沈志祥主持的金州船厂,也紧锣密鼓地下水了两艘瀛洲号级别的巨型夹板船,以及四十条四百料“战座船”。

同时又新建起了两处用于生产巨型夹板船的新船坞,使得金州船厂可以同时开工建设四艘瀛洲号级别的巨型夹板船。

整个大后方的弹药和战船生产几乎没有受到前方战事的影响,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展之中。

张得贵在报告中唯一明确表达的忧虑之处,就是大后方总镇府协理营务处的钱粮收支已经开始严重失衡。

因为,在大批枪炮、弹药和新船被生产出来的同时,无数的钱粮储备也在如同流水一样花销出去。

一方面,远在中原一带辗转作战的方一藻、方光琛父子不断催调钱粮南下,仅进入四月以来,协理营务处已按照杨振北上前就定下的预案,命沈永忠等人先后发送了两次。

但是方氏父子索要钱粮的公文私信,还是一封接一封送到旅顺口。

另一方面,崇祯十五年以来,不仅关外旱情加剧,关内北方地区,从秦晋到鲁豫,包括整个淮北大地几乎滴雨未下。

严重的干旱,不仅使得关内更多地区夏粮绝收,而且也造成了更大的流民潮。

源源不断的流民潮,既让刚刚遭遇了挫折的各路流贼的势力再一次壮大,同时也让吴朝佐设在莱西潍县一带的几个救济营,不得不承受越来越大的救济压力。

因为,鲁、豫、淮北,包括北直隶周边诸州府,夏粮几乎绝收,处处都在闹粮荒,地方官府根本无力救济。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唯有莱西潍县一带设置了规模庞大的救济营,各处灾民难民,但凡不愿做流贼的,就都奔着莱西潍县而来。

恰逢进入六月之后,征东将军行营的招垦令,再次经过旅顺口送达莱西等地,吴朝佐、吴有性等人,干脆敞开了接受灾民。

于是,莱西潍县一带的救济营,不仅规模迅速扩大,而且数量仍在增加,新收容的鲁豫淮北灾民数以万计。

这些灾民虽然给口吃的就行,可是口数一旦上了规模,每日里消耗的粮食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饶是金海、登莱二镇在崇祯十三年、十四年两个秋天接连种薯大成,喜获丰收,颇有一些储备。

可是两镇垦荒种薯毕竟时间尚短,同时伴随不断扩军,两镇各路辖内不需要纳粮的军户也越来越多,被减免的应缴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