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两袖清风>历史军事>大明新命记> 第五三六章 插曲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三六章 插曲(1 / 2)

后来杨振才知道,原来是金士俊的母亲张氏请求宣镇巡抚刘永祚上书朝廷,给金国凤加一个宫保的封号,也就是太子太保的封号,但却没有达成,最后只得了一个特进荣禄大夫。

张氏不敢埋怨京师朝堂上的那些大臣,更不敢抱怨皇帝,但却把不满归咎到了刘永祚的身上。

再加上朝廷赐葬并令宣府建祠致祭等事情,依然停留在口惠而实不至的,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所以张氏对宣府官员的怨气就更大了。

而这些事情,到最后,都要一一着落在刘永祚的头上,可是刘永祚哪里有钱呢?

所以,这个事情就进展缓慢,到现在为止,崇祯皇帝叫宣府有司为金国凤父子建祠致祭的事情,也不见个响动。

因此,杨振来了宣府城,金士俊自己当然不是不想去迎接,等杨振住进总兵府以后,他也不是不想去拜见,而是其母张氏有怨气,不让他前去。

如今的金士俊,父亲和弟弟刚刚战殁,家中的老母亲是他最为珍视的人了,事母至孝的他哪敢不听母亲的话。

至于金士俊自己,对刘永祚也好,对宣府其他图官员也罢,并没有多大的怨气。

他也知道如今的现状,朝廷虽然给了旨意,但要最后落到实处,正不知道需要经过多少道难关呢。

朝廷口惠而实不至,宣府巡抚刘永祚也没法的确不好办。

若是挪用别的银子给自己父亲修墓地建祠堂,一旦让人弹劾上去,那是掉脑袋的罪名。

因此,这件事情拖拖拉拉,进展不利,倒也不全是刘永祚的责任。

但是不管如何吧,自己父亲与弟弟战死辽东,母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一肚子悲愤怨气无处排解,金士俊也只能顺着母亲的意思来了。

与此同时,金士俊知道杨振昨日刚刚抵达宣府城,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第二天就要离开,所以也就没有急着去拜见。

让他没有料到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去拜见杨振,而杨振与杨国柱两人,却联袂到他家来拜访他了。

金国凤出身宣府前卫,为将后清廉如水,常与部下士卒同甘共苦,因此为将多年,却没有积蓄。

金家虽有宣府前卫的世职在身,可是现在,天下卫所早已崩坏,宣府前卫也是如此。

金国凤父子平日征战在外,他们的家眷在宣府城里,却靠着招佃出租,甚至典当祖业,变卖田产为生。

金家在城外乡里田亩不少,可是宣府地近边墙,这几年兵荒马乱,原有的佃户逃散,土地荒芜,一众女眷,老的老,小的也打理不了这些事情,所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要不然,金国凤的遗孀张氏,也不会因为朝廷的赐葬建祠等问题,对宣府巡抚心生怨言了。

却说这天下午,杨振在叔父杨国柱的陪同下,带了一车重礼,来到金家门前。

金士俊闻讯,连忙搀着其母张氏迎了出来。

才一个多月不见,金士俊仿佛变了个人一般。

此时他身披重孝,神情沮丧,胡子拉碴,满脸沧桑,只一个多月的时间,却老了十岁都不止。

而一见了杨振,金士俊当即跪地掩面痛哭。

这个场面,直让杨振唏嘘不已。

杨振与杨国柱两人好一阵劝慰,才让金士俊止住了哭泣。

杨振拉着金士俊对他说明了来意,先是告诉他自己为他表了战功,朝廷将有封赏。

同时也告诉他,自己带了先遣营兄弟给他的万余两银子前来,叫他好好为其父其弟修墓建祠。

当然,杨振也告诉他,此次拜祭过后,他要离开宣府城,前往张家口出边去了,嘱咐金士俊处理好其父其弟的丧葬事宜以后,能够再回辽东找他。

然而金士俊面目呆滞,默默无言,只是听着杨振的嘱咐,领着他们到设在家里的灵堂里祭拜了一番。

杨振见他魂不守舍,心思已不在军中事务上面,只能叹着气,留下了重礼,与他拥抱告别。

杨振从松山带到京师办事的银子,剩下来的万余两,一分不剩,全部留给了金士俊。

既然他已经决定要对张家口的那些个通虏奸商们下手了,那么现在手中的这些银子,对他来说,也就不算什么了。

杨振从金家略显衰败的笼罩着悲悲戚戚气氛的院子里出来以后,收拾下心情,在杨国柱的陪同下,亲自去了一趟宣府巡抚衙署。

一方面,算是对宣府巡抚刘永祚的一次拜见或者回访,另一方面,他又以前往张家口探望弟弟杨捷为名,当面向他辞了行。

刘永祚身为宣府巡抚,按理说,他应当主要管军,但他到了宣府以后,军务并不怎么插手,而是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赈济灾民和募民屯垦等民事上面,认为剿匪莫如安民,民安而匪患自除。

他的这个想法与做法,自然与杨国柱一拍即合,当然也赢得了杨国柱的尊重。

原本历史上,他们两个人在宣府镇就共事多年,合作默契。

杨国柱从崇祯九年就是宣府总兵,一直干到崇祯十四年战死辽东,整整五年。

而刘永祚也是从崇祯九年出任宣府巡抚,一直干到崇祯十三年冬,整整四年多。

类似这样的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