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两袖清风>都市言情>抗战: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第191章 常凯申的大手笔,新编第十四师!(求订阅)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1章 常凯申的大手笔,新编第十四师!(求订阅)(1 / 4)

第191章 常凯申的大手笔,新编第十四师!(求订阅)

“委座,徳国方面愿意以第三国中转的方式,继续履行此前的合约。”

常凯申等了两天。

终于等到了第一个好消息。

自1933年以来。

中德的关系便因为利益结合在了一起。

徳国的军火出口对徳国的经济有所帮助。

而为了战争,徳国人对于钨沙矿有着迫切的需求。

这与中华民国的抗日建军的需要刚好符合。

1933年,徳国顾问便可以在后方坐镇指挥张学良部与日本关东军作战。

1935年之时,徳国顾问团的人数甚至突破了七十余人。

1936年,徳国人帮助中华民国制定了中华民国工业三年发展规划,借此打下工业基础,为抵抗日寇侵略做准备。

为了筹措相关的建设资金,徳国对华进行秘密借款、总价值一亿马克。

以矿物、农产品进行规划,这些钱将用于每年两千万购买徳国军火,一千万还账。

军火依赖方面,几乎达到了百分之八十。

即便是在抗战最初的几个月,进口军火的依赖程度也突破了百分之八十。

日本人以退出反共协定相要挟,迫使希特勒下令停止对华军火供应。

但遭到了亲华派官员和将领们的强烈反对。

时任外交部政治司司长魏茨泽克更是毫不客气的说道:“不仅仅日本无权控制或质问徳国武器输华,就连徳国政府亦无权阻止私人对华军售。”

这一甜蜜时期,后来也有过统计。

37年,对华输入的作战物资价值高达八千万马克。

是36年的三倍之多。

按照米国国务院38年7月统计的自77事变以来各国输入中华民国军火的数量时候,米国人惊奇的发现,徳国仍然压倒苏联占据第一的位置。

这让不仅仅是日本人,世界上的其余各个国家都有人将其戏称为。

“德,日战争。”

然而,随着后来国际形势的变化。

这一蜜月时期也发生了转变。

1937年。

希特勒进军莱茵河沿岸,与英法两国冲突的态势已现。

欧洲局势神色紧张起来。

同年11月,d、意、日三国签订反共协议,结合成了三国轴心的政治同盟。

希特勒的态度明显发生了转变。

为了实施侵略计划,决定牺牲与中华民国的关系,执行联日政策,期待日本牵制苏俄在远东的力量,以利徳国将来在欧洲战线打击苏俄。

在1938年,徳国内阁改组。

原先对华友善的国防部长与外交部长均去职。

新任外交部部长里滨特洛普为坚定的亲日派。

外交政策开始向着不利于中华民国的方向发展。

同月,希特勒宣布承认东北的伪满洲国,并停止接受中华民国留学生赴德进行相关的军事训练。

麦耶元帅也指示禁止武器销往中华民国。

“委座,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徳国官方虽然宣布了禁售政策,但德方还是暗中运输交付了许多武器、原料、兵工生产设备给咱们,有些武器以分解方式出口到中华民国再行组装,或假称运输往第三国,再转运至中华民国交货,继续着军火输出工作。”

常凯申微笑着点了点头:“如果徳国的外交政策不发生改变,那么不仅仅日本人要被他们绑在对抗苏俄的战车上面,我们的抗战事业也会得到徳国人的帮助,既可以维持双方的军事关系,他们也可以从咱们这里继续捞好处,这对于徳国人的国家利益,无疑是最优选择!”

孔庸之微笑着点了点头:“是啊,委座,如果徳国人不继续向我们补充武器的话,以我们目前的自产军火,很难维持时下的战争消耗。”

“现在军工厂还在向内地迁徙,我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军火援助,尤其是基本的枪弹供应,一定要尽力争取。”

常凯申的语调铿锵有力:“趁着我们在军事上面取得节节胜利之时,让这些外国人知道投资我们,要比袖手旁观要好。”

“这场战争,最后取得胜利的一定是我们中华民国人。”

“根据王部长的报告,欧洲人准备加大香港边界的军火供应工作,预计从原本的月均六万吨,提升至八万吨,英国、米国,丹麦人都准备签订新的对华军售合同”

常凯申微笑着点了点头:“看来这群欧洲人还是会审时度势的”

抗战初期。

香港作为与欧美各国进行贸易,尤其是军火贸易的关键通道。

主要运输的就是炸弹、飞机零件、机枪、雷管、导火线,炸药、火药,高射炮、防毒面具等这些武器。

就连楚云飞的晋东南炮兵学校需要消耗的训练弹。

不是从广州这边的港口进,就是从香港这边进。

国内在这个时间点上面。

没有了75毫米火炮炮弹的自产能力,更不用说就连生产炮弹本身的原材料都需要进口。

如何争取国际观瞻这方面,常凯申实际上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