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地感受到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李大爷的语调中带着一丝质问与嗔怪。他在朗诵“不应”二字时,声音加重,语气坚决,仿佛在对明月提出抗议。“有恨”二字,语调略微升高,表现出一种不满与疑惑。“何事”二字,声音变得尖锐,仿佛在责问明月为何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格外圆满。而“长向别时圆”一句,李大爷则放慢了语速,加重了每一个字的读音,将苏轼对命运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得十分强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词,李大爷用一种深沉而豁达的声音朗诵出来。他在朗诵“人有悲欢离合”时,声音平稳而有力,仿佛在陈述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月有阴晴圆缺”一句,他的语调变得舒缓而悠扬,将月亮的自然变化与人生的起伏相类比,让人感受到一种命运的无常与无奈。而“此事古难全”一句,李大爷则放慢了语速,声音中充满了一种豁达与超脱的气息,仿佛在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人生的悲欢离合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学会坦然面对。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这两句,李大爷的声音温柔而饱含深情。他在朗诵“但愿”二字时,声音轻柔而真挚,仿佛在默默地许下一个美好的心愿。“人长久”三个字,他的语调逐渐升高,声音中充满了对亲人健康长寿的祈愿。“千里共婵娟”一句,李大爷则用一种宏亮而悠扬的声音朗诵出来,仿佛那声音能够跨越千山万水,将这份美好的祝愿传递给远方的亲人。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以及对天下所有人团圆幸福的祈愿,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李大爷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朗诵着,每一次朗诵都像是一次全新的创作。他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声音、语调、语速,力求将每一个字都朗诵得恰到好处,将苏轼词中的意境与情感完美地呈现给听众。在这个过程中,他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朗诵的艺术世界之中。他的书房里,仿佛只剩下了他的声音与苏轼的诗词,两者相互交融,共同演绎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大爷的朗诵技巧愈发娴熟,对诗词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他的声音变得更加富有感染力,每一个音符都能够直击听众的心灵深处。他知道,自己已经为即将到来的老年人才艺大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要用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小镇的舞台上,展现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与力量。而他在书房里的每一次朗诵,每一次对诗词的雕琢,都将成为他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永远地铭刻在他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