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两袖清风>历史军事>带着系统闯明末> 第六十三章安若海忆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三章安若海忆(2 / 3)

膀,口中连声道:“不敢,不敢,应当是我要谢兄台仗义执言才对!”

书生闻言有些吃惊,“听闻兄台话语,似是裕盛亲人?”

“不瞒兄台,正是家父。我本在曲阜求学,近日接到家书说是我儿降生,故此星夜赶来,却那想,家中竟遭此劫难,我潜入京城,可能不能想法解救家父。”听其言观其行,感到这书生值得信任,李双磊也没有隐瞒什么,一五一十的诉说着原委。

得知眼前正是自己偶像的儿子,书生分外激动,猛地握住李双磊的手,语未说泪已流,“自从得知裕盛公的遭遇,犹如五雷轰顶,愤敢恼怒,想那阉贼,霍乱朝纲,虚构罪名,陷害忠良,满朝文武竟无一人仗义执言,只叫吾等心灰意冷,失望至极。今日得见裕盛公尚有后人存世,奋感欣慰。”

刚才一阵忙乱,这时李双磊方自顿混过来,自己竟然没有相问眼前义士的名讳,有些过于失礼了。

双手相抱,一躬到底,“吾失礼了,尚未请教义士名讳,还望兄台海涵。”

书生向前一步,搀扶起李双磊,“与兄台一见如故,竟也忘记相问兄台名讳,吾也有些礼数不周之处。在下安若海,字一休,去岁科举失利,无颜见江东父老,滞留于京城至今,久慕裕盛公大名,本想着拜入门下进学,可一直没有找到人引荐,蹉跎至今。谁想到,今日得见裕盛公公子,却与他老人家失之交臂,哎,百念皆灰啊!”

“安兄,在下李双磊,字修泽,虽遭家难,可京中尚有家父故交尚存,不如在下修书一封,替兄台引荐!”

“罢了,裕盛公一去,朝中众人皆碌碌之辈,如此朝廷也不值得我为其效命,不如归去,教书治学,悠闲一世的好。”安若海有些丧气,鉴于李承祥的遭遇,他对这个朝廷早已心灰意冷,入仕的念头灰飞烟灭,只想着归家钻研学问。

看安若海失望至极的样子,李

双磊心有戚戚焉,父亲的遭遇,往日敬仰的长辈的背叛,深深地伤了他的心,眼下他只想着救出父亲,就此隐姓埋名,归于田园。

双方互续年龄,安若海虚长一岁,李双磊当即变拜见兄长。一番寒暄,当真是意气相投。

不过眼下当务之急还是相救父亲,李双磊没有与安若海继续聊下去,说了声抱歉,然后提出辞行:“抱歉,此番与兄长一见如故,只是眼下小弟有要事缠身,不便久留,先行一步,以后若是还能有机会与兄长相见,必将把酒相谈,再续这份手足之情!”

安若海一怔,虽然这句话也只是朋友离别时说的很正常的一句话,可他却从中听出了一丝悲壮的气息,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慷慨悲歌气氛。

忍不住,他微微的试探道:“听贤弟这句话,怎么,眼下要办的事有麻烦?”

从此前安若海众人从中为父亲仗义执言的举动,李双磊心里已经真正的接纳这个刚刚相认的兄长,不忍谎言相欺,叹了一口气沉吟道:“实不相瞒,我此次冒着生命危险进京就是想要解救家父,而此刻已近午时,情势紧急,已不容选择,我欲劫法场,而我两人人单势薄,也只能将生死置之度外,拼死一搏吧!”

“如此要事,我岂能置之事外,同去,同去!”安若海双手一拍,慷慨激昂的说道。

李双磊盯着他看了一阵,那瘦小的的身躯,以及刚才酒楼里的举动,是在不予打击他的自信心,只是委婉的说:“那倒不必,事有分工,因人而异,我二人前去足矣。”

“我知道了,贤弟必是嫌弃我文弱,恐为累赘吧。哎,想我苦读诗书十余年,如今却百无一用,惭愧啊!惭愧!”安若海听出那话里暗藏的意思,忍不住沮丧起来。

“不,不,兄长古道热肠,义气凌云,实在是此乃我家事,不欲拖累旁人罢了。”李双磊赶紧解释道。

安若海有些自嘲的说:“呵呵,贤弟不必高抬我了,我心中有数,我便紧随二位,冲锋上阵不行,寻摸个退路总可以的吧。”

事已至此,实在不敢推却过甚,只好应道:“那就麻烦兄长,在外替我们把风,不过若事不可为,兄长千万不要冲动,小弟还想相烦兄长一件事。”

“没问题,贤弟

尽管吩咐就是!”安若海拍着胸脯慷慨的应道。

“我那妻子昨晚已逝,只留下其贴身奶妈看护着我的儿子在城东二十里处的一片树林等候,以我对她的了解,没有确切的消息,她会一直等下去的,夜长梦多,我不想平生变故,万一失败了,还望兄长以此事为重,前去相告,拜托了。”想到了此行的艰难,有些安排后事的意思。

听李双磊这么说,安若海没有继续言语,一股压抑的气氛笼罩了这个巷角。

看到大家都有些闷闷不乐,李双磊强自挤出一丝笑容,打破了这份宁静,活跃着气氛,“好了,不提这些丧门的话题了,也说不定此行一帆风顺,马到成功呢,哈哈。”紧接着一阵干笑。

“呵呵……”安若海随着也一阵干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