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第九十五章
垂治四年(1052年)七月,赵昕已然十四周岁。不过这只是他自己的坚持。
按时下怀胎十月也计入年龄,诞而为一岁,翻年便为两岁的年龄通行计法,他已经是十六岁。
是个在世俗意义上能够顶门立户,被视为一家之主的年纪。虽说在庆历八年(1048年)的那场夜间宫变后,赵昕与赵祯的定位与朝政上的分工就来了个全盘对调。
那些琐碎的,但又暂时不会妨碍国家根本,纯属癞「口口趴脚背一一不咬人但恶心人的事宜,通通由赵祯接手,用他高超的和稀泥技术,至少把表面抹得光鲜,足以见人。
赵昕则开始按照自己的预想,开始在朝堂上稳步推进自己的改革。有赵祯的默许,早就聚在他身边的变法派,根本没得选的独子兼太子身份,以及他仗着年轻,并不急躁的改革措施,总算是让朝权完成了平稳的交接,使得这些年对外输出的力量一直是大于内部耗损。所以相较于如今正在使用的垂治年号,同治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只是因为赵昕嫌弃同治这个年号不行,这才在改元时定下了垂治二字。朝政平稳,没有党争兵灾波及到普通百姓,偶有天灾也通过集中行政力量的方式将影响降至可控范围。
加之赵昕手中握有着舆论渠道,所以在许多不知情的普通百姓看来,这几年之所以事事都由东宫牵头,纯粹是因为官家年纪上来,精力不济,愈发怠政。因此全力支持培养太子,好让将来能够做到权力顺畅交接,实际上东宫还是得听垂拱殿的。
赵昕两世为人的经历让他既知晓政治是一项不能只贪眼前蝇头小利,需要把目光放得长远的活动,更拥有从容不迫收网的耐心。他用了足足四年时间甄选培养自己人,观察无良爹是否真心心地接受了他的提议,引导舆论向着他所期待的方向而去。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让自己平平安安长到世人们所认同的,能扛事的年纪。不会再因年纪太小受到掣肘,只能搬赵祯出来当挡箭牌。如今的赵昕已经可以借监国之名,把权力完全拢在自己手中。哪怕是赵祯反悔,他也可以复刻一遍“陛下何故谋反"的名场面。不过以他观察,现阶段的赵祯还真没反悔的心性。有道是摸鱼爽,摸鱼爽,一直摸鱼一直爽。赵祯本就仅有中人之才,而且天赋技能全点朝局平衡上了,于朝政处理上属实平平无奇。
性格也不是多勤勉,全靠做皇帝的责任心压着,大臣们使劲推着牵着,这才让僵死的朝政维持着仍在转动的假象。
在赵昕接手核心心朝政,将他碾得体无完肤,失去权力的同时却也少了束缚,得以发挥个人好逸恶劳的享乐天性后,赵祯迅速地爱上了这种感觉。以至于这几年赵祯反而是最期待赵昕快快长大成人的。这样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甩手不干,好一心一意地炼丹修道,只对赵昕说从速打钱。
东宫。
赵昕吸了一大口加冰的紫苏饮子,借着其中的冰凉暂压下周身热意。即便已经来到这个世界十余年,他依旧想念着空调风扇小布丁。而且这份思念并不因为时光流逝逐渐褪色,反而与日俱增。但条件就是这么个条件,他身为万恶的封建统治阶级能有冰块降温消暑就已经超过同时期世界上九成九的人了。
更何况现在国家的疆域还能越过黄河,冬日里在河中取冰储藏无非花些人力物力。
要是换做南宋小朝廷,多半连现在的条件都没有。刮了一把汇聚在下颌处的汗水,赵昕利落地在三司呈递上的,关于为无良爹修建宫观,举行斋醮,请求拨款三百万贯欲子上进行批复。秉承着砍价得照着脚后跟砍的原则,赵昕是想直接削到五十万贯的,但考虑到无良爹这些年十分配合,给他省了许多心力,落笔时还是改为了八十万贯。不过赵昕素来对仙佛之说不甚感冒,哪怕他自身的情况十分奇异。更对无良爹蹬鼻子上脸的顺杆爬操作颇有领教,所以在批复的同时已经在心里琢磨起年金制度了。
设立一笔数额固定的“养老金",每年根据通货膨胀程度进行增加,相信综学汇算科,尤其是负责保险的那些人会很喜欢这个大项目的。甚至可以把养老金直接交给无良爹,诱使他投资,然后通过一点点手段,让资金回流……
赵昕晃晃脑袋,把这个邪恶的想法赶了出去。现阶段还远没有放出金融这头巨兽的条件,得稳着点。再说无良爹好不容易清心寡欲,连着两年没挑美人进宫了,可别因为投资赔钱把血压给整高咯。
所以还是简单粗暴一点,浅浅地定个每年顶额花销由着无良爹一个人折腾去吧。
他现阶段的精力还是得放在西北战局和中枢安排上。尤其是中枢安排。
时光如刀,刀刀催人老。
与赵昕日渐长大成熟相对应的是那些熟悉的老臣凋零。原本的首相章得象在庆历宫变后被弹劾辅政不力,致使官家遭难。更因为亲侄子章秦充当了赵昕夺权的急先锋,为了避嫌,麻溜地乞骸骨归乡,并于当年年未病逝。
接棒的晏殊这几年也是老态上来,尤其是到了变法图强现在,好啃的骨头,容易捏的软柿子都已经被啃干净,捏爆炸了,进入攻坚克难阶段。因此这位富贵宰相受到的诘难非议越来越多,哪怕以他的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