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两袖清风>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四十八章 冀城再相见,姑臧三日还6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八章 冀城再相见,姑臧三日还6(3 / 3)

废黜褫夺。

是岁,有司奏,和、安、顺、桓4帝无功德,不宜称宗,又恭怀、敬隐、恭愍3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皆请除尊号。--《后汉书献帝纪》

两汉之后,庙号趋于猥滥,发明了诸如文宗、武宗、景宗、圣宗、神宗1类近乎于谥号的庙号,使得人人有份,沦为俗物,不得不说,这是1种历史的悲哀。

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3代(夏商周),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降及曹氏,祖名多滥。--《史通称谓》

哄堂大孝的孝子丕,是始作俑者。

所以,这1章咱们聊1聊,《3国志魏书》书写方式。

“官修史书”不是帝王将相的实录,而是政治的延展。其结构顺序,是对“皇权起源”及“意识形态”的映射。

纪、传、表、志是纪传体史书的基本组成部分,人所共知。

在《传》的部分,顺位先后颇有讲究;

而且,每卷基本囊括“同类人物”也属不成文的书法。

《3国志》亦因循其理。

但陈寿《3国志》不似《史记》或《魏略》般有“名目总纲”(类似“儒林”“隐逸”“游侠”等等),因此有必要探讨其分类依据。

纪传体史书,大抵以“帝王本纪”置于卷首,“群雄传”或“外戚传”(或称皇后传、后妃传)紧随其后,之后是开国功臣、策士、儒士、宦者、货殖等等,通常以“蛮夷传”收尾。

每卷的“人物性质”,归类颇清晰,无可置喙。

那么问题来了。

《魏书》的分卷逻辑是什么呢?

下1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