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曹爽试图延续3祖的“以法御下”制度,得罪了众多曹魏勋臣,因此引来旧贵族们的极端仇恨。
比如蒋济,便公开宣称“日蚀之祸,始于曹爽改易制度”。
是时曹爽,丁谧、邓飏等转改法度。会有日蚀之变,诏群臣问得失。蒋济上疏曰:“塞变应天,乃实人事。”--《晋书日蚀》
司马懿为代表的河北系(河内郡在河北,高柔发迹于河北),则是曹魏阵营中最腐朽的政治集团。其门徒党羽甚盛,政治取向极端保守。
袁绍治下的河北门阀,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史不绝书。乃至曹老板初平河北(204),便大搞轻徭薄赋,收揽民心。
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王沈《魏书》
明帝曹叡欲恢复“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称“以名取士,如画地作饼”;
但卢毓却公开称赞“以名取士”的优点,实际是对曹魏国策的反动,本质是在维护士族门阀对官位的垄断地位。
(明帝)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卢)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魏书卢毓传》
蒋济是冀州士族领袖崔琰的门生,也是司马懿的好友。
他在中护军(禁军副官)任上卖官鬻爵、赃污狼藉,还笑称“工资太低,物价太高,赚点儿外快补贴家用”。当赃官竟当出心得,令人瞠目结舌。
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5百匹”。宣王(司马懿)与济善,间以问济,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1钱不足则不行。”遂相对欢笑。--《魏略》
更讽刺的是,司马懿闻讯,又与蒋济“相对欢笑”。
可见这群曹魏元老,完全把“国家”当成了“自家”,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西晋建国未久便断祚夭亡,与统治阶级的糜烂,有着直接的关联!
可恨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