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期,当下最大的隐患便是西境与北境之乱,一场战争可坏所有,大兴武事乃是保障变法顺利进行的关键。”
“臣以为,我朝根本没有什么文武之争,诸多文官亦有将帅之才,如何能兴盛江山社稷,如何能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最重要的。”
……
这一刻。
枢密院都承旨严志脸色腊白,其他反对狄青任枢密使的官员也都哑了口。
此策,根本无法反驳。
若是苏良先提出此策,还能以苏良“假以此计,提升武人地位”反驳。
但当下是严志先提出军伍之患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然后苏良给出了答案。
此答案,乃是良解。
确实能为朝廷培养出将才,确实能提高兵卒素质,确实能提高大宋禁军的即战力。
此刻再拿“武人乱国”来说此事,显然就有些无力了。
这时。
就看官家舍不得改变祖宗之制,提高武人地位了。
赵祯略微思索了一下,道:“此策关乎军伍体制变化,朕暂且难以定夺,朕再想一想吧,退朝!”
当即,群臣便散去了。
苏良正欲离去,却被一名内侍拦了下来,随即将其带到了偏殿。
偏殿内。
文彦博、富弼、张方平、吴育、宋庠五位相公皆在。
赵祯看向苏良。
“此策,你早就想好了吧!”
苏良尬尴一笑,点了点头。
“官家,臣想好后,与狄枢相、曾副枢相、梁副枢相商量了一番,觉得若突然提出此策,朝堂官员定然反对者众多,便想着待军伍整肃展现出诸多问题时再上奏,恰逢枢密院都承旨严志找茬,臣便将此策道了出来。”
赵祯想了想,问道:“苏卿,此等武事变革,涉及大宋未来,若这一步走错,朕将会成为大宋的罪人,无脸面见列祖列宗。朕难以抉择,你能否给朕一个必须施行此策的理由?”
苏良拱手道:“敢问官家,是要做守成之君还是盛世明主?
这个反问,让赵祯和五位相公都愣住了。
赵祯无奈一笑。
苏良此话还真是高明。
赵祯对此策犹豫不决的关键,是认为即使不施行此策,大宋江山也无太大倾覆的危险,但若施行,未来可能会出现开国之初出现的隐患。
这时,吴育胸膛一挺。
“官家,臣想成为盛世名臣!”吴育一脸认真。
富弼也紧随着拱手。
“官家,打造盛世定然是要冒险的,但臣觉得,当下的大宋,可冒此险!”
随即。
文彦博、张方平和宋庠也站了出来。
“臣附议!”
对他们而言,成为盛世名臣的诱惑比死后谥文正的诱惑还要大。
啪!
赵祯朝着桌子上一拍,道:“此策可施行,朕有此良机,不应只做守成之君。”
说罢,赵祯又看向苏良。
“苏卿,朕不愿猜忌武官,但有些话语还是要传达清楚。待此策施行,你多去武学院跑一跑,讲述一些忠君爱国的思想文章,该敲打还是要敲打,武官若真造了乱,问题便大了,此话,朕只与诸位说,希望诸位能替朕监察。”
赵祯作为皇帝,自有他的心思。
开国之初的阴影实在太大,他不得不谨慎。
“臣明白。”众官齐齐拱手。
……
三日后。
由变法司拟定的《兴武策》正式颁行。
自颁发之日起。
各地州府、驻军之地皆可开始兴建武学院。
军营之地完全能作为武学院的场地,布置起来也不复杂。
至于教材,将完全交由枢密院撰写,曾公亮乃是这方面的行家。
自明年二月初二起,便可正式招收学员,所有待遇,皆向州学府学看齐。
不过,武人若生乱,惩罚将会比文人高。
因为他们的破坏力更大。
此策颁行后,也有官员反对。
中书众相公都会找反对者谈话,告知理由,无法说服者,则是被赵祯强硬地怼了回去。
而当民间书生们得知兴武策的具体内容时,都傻眼了。
本来武人的地位已降到这几年最低。
此策一下子将武人的地位提升起来了。
自此策后。
东华门外唱名,已非文人专属。
……
入夜。
一座印制民间小报的作坊内。
以孙德高为首的书生们正在奋笔疾书,写武人当权引发的祸乱危机,写苏良意欲借武人之力乱政,写狄青势大必将造成西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