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波斯人民的反抗,一度引发了全国众多的起义,许多领军人物都声称自己是前沙阿素丹·侯赛因的儿子,或者是萨法维王朝早期君主们的后代。那么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纳迪尔可能会成为第二个马哈茂德,将会带领他们沿着吉尔扎伊人的曾上演的剧情,再次掀翻萨法维王朝,继而征服这个古老的帝国。此次马亚梅会战,纳迪尔战胜了强大的帝**队,毙伤俘帝国士兵超过一万三千余,震动了整个波斯,并在奥斯曼、阿富汗、布哈拉、俾路之,乃至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骑兵大部分是部落成员,很多人还是非波斯裔(甚至还有些人是非什叶派信徒)--阿夫沙尔和恺加部落的土库曼人、库尔德人、干草原土库曼人、阿卜达里人及其他。第一波射击永远是最有效的,因为每个人都做好了射击准备,而射击过后腾起的硝烟会模糊视线,重新装填弹药后容易迷失方向。纳迪尔利用骑兵的拖延战术为自己争取了时间,在高于河谷地势的塔尔山山坡上提前部署了重型火炮和轻型骆驼火炮(即小黄蜂)。纳迪尔亲自带领主力部队紧密聚集在火炮下方,严令保持安静、克制火力,直到帝**队进入火炮射程范围,身体尽量贴伏地面,没有他的命令决不许开火。早在数年前,重新恢复统治的萨法维王朝因为暂时腾不出手来对付他,曾想以政治手段来收服纳迪尔,任命他为马赞达兰总督,并要求他来伊斯法罕觐见阿巴斯三世。如此雄厚的本钱,纳迪尔自然也生出几分野心。据悉,在阵中督战的伪沙阿塔赫玛斯普二世曾力劝纳迪尔对败退的帝**队予以衔尾追杀,一鼓作气打到伊斯法罕,推翻阿巴斯三世的统治。眼看帝**队靠近了,纳迪尔军的火炮从山间开火,瞬间炮火轰鸣,无数的炮弹直接砸入帝**队的中心,结果造成帝**队紧凑的队形中“数百名士兵像黄瓜一样断成两截”,首尾不能相顾。可能是为了避免齐国人的势力在这次平叛战争当中,顺势又延伸至呼罗珊地区,阿巴斯三世接受宫廷中“有识之士”的建议,决定不借助齐国驻军的力量,完全以帝国新军和各地征召的武装部队为主,实现该军事行动的最终目标。部署完毕后,进军并征服呼罗珊之路已经呈现在加耶迪的眼前,帝国的最高荣耀、沙阿的封赏也将在他胜利班师后逐一实现。此前,那些来自阿富汗和布哈拉的部族来投顺只是畏于纳迪尔的军事威胁,不得不选择与他合作,奉献出部族里的战士供他驱使。但就在波斯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抗大潮当中,还是有数股地方势力成功地站稳了脚跟,并随着阿富汗人势力在齐国人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后,逐渐坐大,成为威震一方的地方“强藩”。更让萨法维王朝忌讳的是,这个纳迪尔居然还收留了伪沙阿塔赫玛斯普二世,还以他的名义不断招降收纳周边“不服王化”的地方武装和部族武装,并将他们的触手延伸至塞姆南、戈莱斯坦、马赞达兰和亚兹德等几个周边省份。在这场战斗中,固然是纳迪尔选择了正确的战略和有利于己方的战场,但持火枪的步兵和重型火炮是纳迪尔军的致胜关键。数百匹马和骑士应声倒下,在地上苦苦挣扎,后面的骑兵则踉踉跄跄进入弥漫着硝烟和尘土的战场。未几年,纳迪尔还不顾帝国诏令,带兵攻入阿富汗和布哈拉汗国,收降部族数十万,不仅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还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军事力量,隐隐形成与帝国中央政府割据对抗的局面。为什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很年轻,恣意挥洒青春和热血,也许还有对纪律的恐惧和对战利品的向往——将军允诺,一旦击败纳迪尔,攻占呼罗珊,将会让士兵们“放松”一段时刻,用于收取战利品。纳迪尔军没有固守阵地,也没有展开进攻,在双方主力进入战斗接触之前,他们开始向左侧撤退,那里是河谷的边缘、塔尔山隆起的地方。加耶迪立即命令部队出击追赶,他认为纳迪尔对帝**队的畏惧而准备试图逃跑,战斗胜负已分,剩下的事,就是不停的追击再追击,不予纳迪尔任何喘息之机,一直杀到马什哈德城下,一举平定呼罗珊地区的叛乱。而现在,纳迪尔的实力比昔日的吉尔扎伊人更为强大,军队规模超过五万余,不仅有彪悍的骑兵,而且还有大量装备火器的步兵,更兼据有广阔而富饶的呼罗珊地区倚为根基。谨慎小心的纳迪尔明确拒绝了这位沙阿的建议,认为大军应该先行返回马什哈德,将这场伟大的胜利传至整个呼罗珊和赫拉特,以此彰显自己的声威,并招揽更多的地方部族武装。两支军队的对峙时间不长,在前锋小规模战斗爆发后的一个多小时,意外发生了。正午时分,帝**队开始放弃战斗,四散奔逃,死伤八千余人。由于缺乏合作,再加上起义军高层领导的私心作祟,这些起义大部分以失败告终,被阿富汗人以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将他们各个击破。不得不承认,纳迪尔选择了一个理想的战场,并设置了一场完美的伏击。帝**队空有兵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