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治水策论写的极为精彩。
白圭看完后,十分惊叹其才华,将誊写好的卷子送入内阁,内阁诸臣看完也觉得是个实干型人才。
又将试卷送入宫中。
朱祁钰看完,差点想略过殿试,直接点为状元。
今年的进士科,能人可是非常多的。
很多套试卷,朱祁钰看完叹为观止,和景泰八年的进士科比起来,今年才是群英荟萃。
可以把进士看为选秀,景泰二年就是选秀大年,出了一大批超级牛人。
景泰五年的进士科能人也多。
景泰八年就差劲了,属于选秀小年。
景泰九年赐了恩科,今年又是大年。
奈何刘健被赶去地方历练去了,又抓捕了大批文人,否则景泰九年的恩科,会成为近十年的超级大年,会涌现大量决定未来三十年大明走向的超级人才。
“回陛下,礼部已经准备好了,天亮就放榜。”白圭回禀。
礼部各司都分出去了,但为国选材的权力,仍放在礼部,这是礼部的本部,朱祁钰设科举司,和教育司平行。
“朕已经迫不及待等待殿试了。”
朱祁钰笑道。
“陛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经磨练,哪怕是天才也只会沦为庸才罢了。”
胡濙认真道:“就如那赵括,本是天下名将之资,奈何提早上战场,没有经过军中磨练,就贸然统率几十万大军,才导致长平之败,赵国就此断送了根基。”
“国朝也是同理。”
“陛下超格擢取人才,虽能迅速补充中枢血液。”
“但揠苗助长,导致其人在地方历练不够,难堪大用。”
“陛下,国朝养士之路,已经非常完善了。”
“只要陛下稍有耐心,人才自然如雨后春笋,年年都有,皆是治国良才,不负陛下所望。”
胡濙的意思是。
一,不能揠苗助长,不能看历史线认为某人有才,就大用,这样的人往往难堪大用。
因为人才是磨砺出来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不经历磨砺的人,都是纸糊的人才,不经历内卷的人才,是成不了超级人才的。
二,不能因为是选秀小年,就不重视人才,只要磨练适当,这些人也会成为辅国良才。
三,人才磨砺是漫长的。
一个人往往少年中举,青年登科,在地方磨砺十几年,人过中年才懂其中奥妙。
又要经数年宦海沉浮,起起落落,磨练心智。
等心态平稳后,在老年才被擢取入中枢,在中枢磨练几年,垂暮之年才会被重用,擢入阁部,治政天下。
这时的他们才真的懂得人生奥妙,治政水平才会高绝。
这样的人,才是治国良才。
朱祁钰站起身来,对着胡濙深深一礼:“老太傅治国良言,朕谨记。”
古之多少天才,如赵括、马谡那样的顶级天才。
不也是因为揠苗助长,而成为反面教材嘛。
大明人才遍地都是,但要给人才成长的时间,年过六旬再征召入中枢,这样的人,治国才稳,才懂进退。
“是以,陛下不能因喜好而擢取人才。”
胡濙认真道:“陛下当按才华论,仅按科举这一张卷面论。”
“然后根据卷面展示出来的才华,人尽其用,物尽其才。”
“将其放到合适的发展轨道上,进行培养。”
“三十年后,方是开花结果的时候。”
“届时中枢又是一批可支撑天下的人才。”
“只要不改科举之制,大明就永远不会缺人才。”
“天下就能永远正常运转下去。”
胡濙劝谏皇帝。
朱祁钰又行一礼:“谢老太傅教导,朕知道了。”
就如他去年硬提王越,导致媲美诸葛亮的超级牛人王越,成了残疾,也成为朱祁钰人生憾事。
他去年硬提拔的朱英,其人虽有才华,但做事独行霸道,连林聪都不放在眼里,无非仗着皇帝的恩宠。
都察院日日上奏章,批驳朱英在山东肆意妄为。
就如韩雍和年富,都是绝顶大才,但在两湖之地,依旧施展不开拳脚。
也如中枢的耿九畴、白圭,都是皇帝硬提起来的,治政终究差了几分火候,难堪大用。
朱祁钰杀了很多人,导致中枢供血系统出了问题。
他又必须提拔自己人来填充这些职位,掌控皇权。
这也导致了,中枢之臣治政水平下滑,幸好有胡濙、于谦、孙原贞等老臣子扶持,勉强支撑罢了。
“老臣僭越了!”胡濙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