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陈寒的评价,朱有燉在边上相当的自豪。
其实他想搞戏剧,不仅仅是爱好那么简单,更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手段。
因为他也很明白皇权斗争,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天风云际会,会有灾祸降临到自家的头上。
而如果自己表现出没有任何一丁点,对于权力的觊觎之心的话。
那大家伙都不会把目光关注到自己的头上。
于是他就把更多的精力关注在了戏剧方面。
而他的父亲也跟他一样,是一个韬光养晦之人。
他的父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药学上面。
父子两个人都在这种环境之下的志向并没有多少的显眼。
而他的父亲更是非常支持他去搞戏曲方面。
说实话,本来写戏剧本这些东西对于一般的读书人来讲,那就是在不学无术,那就是在浪费精力。
因为他们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四书五经。
都用在了应付科举上面,哪里还会有半点的文化上面的创新。
唯有那些个落
甚至不得不去私塾当中教书,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当他们一旦攒够了一点点钱财,立刻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举考试上面。
而朱有燉拥有先天的优势,他不用愁吃喝,家底又十分殷实。
而且以他家的影响力,更能够结识民间的大戏曲家。
大家坐在一起,相互讨论,其他的人也不敢将自己吃饭的手艺隐瞒,只能是跟他和盘托出。
最重要的是,人家是王爷的儿子,也不会真正地跑去唱戏抢他们的饭碗吃。
所以他们也不会避讳自己的那点本事。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朱有燉当然能够接受到更多的精华,更能够学习到其中的精髓。
所以他的剧作写作方面积累的,也比一般人要多得多。
更因为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这方面的研究上面,所以他的成就当然不是一般人能够比。
即使年纪还这么小,可是依旧不能小看。
毕竟洪武二十四年,他父亲因为擅自在凤阳府接见了自己的老丈人而触怒皇帝陛下,被贬到云南去之后的一年多,家中偌大的家业所有的事物,都是由他一个人来打点。
这一点来看就看得出来他年少老成,而且相当的务实,小小年纪就已经相当的成熟了。
由此可也可以看得出来,他之所以现在能够写出如此好的剧本,也是有原因的。
陈寒是十分支持他在学院里面搞这种戏剧创作的。
朱元璋听到陈寒的话之后,呵呵一笑,“咱还以为你会觉得这是旁门左道呢。”
陈寒赶紧摇头:“陛下,可千万不要这样觉得。
这绝不仅仅是旁门左道,这是宣传新思想宣传改革的利器呀陛下。
您刚才不是想着要海纳百川,包容百齐放的文化事业?这就是改革的一环啊。
甚至它更是开创了改革最重要的一环之一。”
陈寒这么一说,十一二岁的朱有燉激动得小脸通红。
他本身只是想为自己的先生打抱不平。
只是想将天下的改革之后的情况与改革之前做一个对比。
让百姓和官员们更能直观地看到,改革前后的变化。
让所有人都能够知道,自家先生改革是有多么的重要,多么的有作用。
可是没有想到,陈寒却给出了这么高的一个评价。
边上的朱允炆发出不屑的嘘声。
在他的眼里面,这只不过都是旁门左道而已。
这些东西不过就是民间那些个没有出息的读书人才会去做事情,难登大雅之堂。
至于有出息的人必定是寒窗苦读,然后科举成名,一举进入官场,利用圣贤道理治理天下。
至于所谓的戏曲,那都是下三烂的东西而已。
那些唱戏的戏子,那都是下九流。
跟下九流混在一块,不要说一个亲王的子嗣。
就算是普通读书人,那都必须得偷偷摸摸的。
即便写了一个好本子,也不能够署自己的名字,因为这样传出去之后,势必会在士林当中没有面子。
可没有想到自家的堂弟,堂堂的皇家子弟居然去搞这样的东西。
而自己的叔叔周王居然没有去阻挠,简直是父子两个同样的堕落。
可没有想到在这里陈寒居然给出了如此高的评价,还说他是改革最重要的一环之一。
那岂不是说那些个戏子们也是改革的一部分了。
所以他嗤之以鼻。
朱元璋还真的就是像陈寒说的那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皇帝。
虽然他在史书当中,好像是最不能接受任何一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