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死后,谁当大总统?
可当大总统的人选不多。
孙中山完全可以当此大总统,但孙中山高风亮节,表示我不争这个位子。
护国军功劳卓著,但他们表示其任务是拨乱反正来的,只要求按照以前的约法扶副总统上位就行了。
北洋三杰中,王士珍跟老袁太紧,臭了名声。
冯国璋在南京,远离中央,不合适。
段祺瑞倒是可以,人望和实力都行,可问题是,依据是什么?此时各省正人心浮动呢,万不可硬上当这个大总统。
原副总统黎元洪便成了历史选择之下的最佳大总统人选。
黎元洪在袁世凯称帝的这段时间里,可谓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因他拒绝了袁世凯加封的亲王封号,在云南护国军起义后被软禁在京,已做好被袁世凯收拾的准备,大棺材都给自己安排好了。所以,黎元洪在帝制与共和问题上政治正确,又有《临时约法》的规定存在,由原副总统接任这个大总统位顺理成章。
实力实权派段祺瑞有自己的考虑。南方革命党要求恢复旧法,那就恢复好了。旧法一恢复,这个大总统实则没啥实质大权,但他段祺瑞要当这实权总理。
这个《临时约法》采用的是「形式而实际上由政府总理负责的行政机关体制」的责任内阁制,总理的权力反而比总统更大。
于是,段祺瑞当总理,黎元洪当总统。段祺瑞其实骨子里看不上黎元洪,因此这俩人之间的关系便开始迅速紧张了起来。
著名的「府院之争」便出现了。
实质是老调历史内容:争权夺利。
这时外交方面又出事了。大事:要不要对德宣战。
对德宣战这事,因为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已被日本给抢了,对德宣战理论上讲没啥实质好处。但有个新情况是,美国人 1917 年跟德国断绝了外交关系,想拉中国跟他们一起行动。这便使中国有了机会。于是,中国便宣布对德开战。
段祺瑞对这事非常上心——参战就意味着扩军啊,扩军就意味着拿权啊!但黎元洪就是不配合。黎元洪不给盖章。
这下麻烦大了。
段祺瑞便辞职走人了。
这下矛盾彻底激化了。
于是,事情的演变到最后就又发生了复辟党张勋复辟帝制的闹剧,辫帅张勋带兵占领北京城。张勋要把爱新觉罗家族大清皇帝再请回来。
于是 1917 年 7 月 1 日,大清王朝又回来了。
全国震惊,一片哗然。
张勋,辛亥革命前夕,官至江南提督,大清真正的忠臣。
民国政府为了移风易俗,要求人们剪去发辫。但张勋下令:所属的部下一律不准剪辫子,因此他的部队也被称为“辫子军”。
1917年7月,张勋发表通电斥责民国以来的种种乱象,并拥立溥仪复位。
张勋倒行逆施,引来全国一片反对声。各省督军纷纷通电反对复辟,孙中山也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
1917年7月,段祺瑞率军包围“辫子军”。
张勋复辟大清失败,黯然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