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是个雷厉风行的人。
第二天早朝,他便向满朝文武群臣宣布了要迁都长安的决定。
大家听了董卓这个荒唐的决定,无不感到震惊,顿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除了董卓带来的西凉军,朝堂之上大部分人都在洛阳居住多年,即便有一些是后来从地方调到中央的官员,也都不希望去关中那等苦寒之地。
所以骤然迁都,必将带来人心动荡、朝纲大乱。
王允正要上前谏言,身旁的一名官员站出来道:“相国,洛阳乃大汉近两百年国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核心地位无可替代,突然迁都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啊!”
董卓怒视了那个官员一会儿,骂道:“呸!你懂个屁!如今反贼猖狂,不日即将攻打洛阳。洛阳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到时必将四面受敌!而长安则有函关之险、陇山之佑,昔日高祖皇帝就是在那建都,方才成就一番伟业!”
“相国,今时不同往日!由于连年战乱,长安早已变成一片废墟,我们突然迁都到那里,百官如何安置啊?”又一个官员站出来问道。
董卓一看,再不拿出点颜色给他们,后边还不知要有多少人站出来,没完没了地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厉声道:“你堂堂一个朝廷重臣,竟然只顾自己,全然不思国难!来人呐,推出去斩了!”
大家看董卓已开杀戒,谁也不敢再站出来说话。
王允也把自己的一肚子谏言,深深地咽进了肚子里。
董卓在文武群臣面前走了一圈儿,看大家都低着头不敢出声,得意地道:“大家都没意见了?嗯?那好,都赶紧回去准备吧,今日午时迁都!”
朝臣一哄而散,无不牢骚满腹。
王允回到府上,吩咐下人收拾家物行装,却独自一人在院内漫步开来。
今天在朝堂之上,幸亏自己慢了一步,否则现在可能已经成为刀下之鬼了。
董卓实在是太可恶了,为了一己之私,完全不顾江山社稷的安危,更加不顾文武百官的感受。
自己早就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他欲除之而后快,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
终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到了长安,就等于是回到了董卓的地盘,这家伙必然更加如鱼得水、肆无忌惮。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只有董卓死了,他才能活得像个人一样。
王允一边思考着,一边感叹着,一边恋恋不舍地环视着周围的一切。
眼前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承载了他和貂蝉太多的美好记忆。
昔日的举案齐眉、浓情蜜意,又一幕幕浮现在他的脑海之中。
他是真的难以割舍,却又不得不离开。
而这一切,都是拜董卓所赐,他只盼着袁绍组织的盟军能够尽快铲除董卓这个恶贼。
午时一到,董卓便命令少部分西凉军护送着皇帝和文武百官赶赴长安,他自己则率领着大部分西凉军主力留下来。
董卓不急着去长安,当然有他的考虑。
一方面,他想跟袁绍组织的关东军较量一下,看看是自己的西凉军厉害,还是他袁绍的关东军厉害。
另一方面,既然已经确定迁都长安了,就绝不能把洛阳这样一块风水宝地完好无损地留给别人。
他要把这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带走,再将皇宫付之一炬。
曹操在联军之中,听说董卓把都城从洛阳牵往长安,感到大惑不解。
连日来,关东军十余万人屯驻于酸枣县,却无人敢西进洛阳与董卓正面交锋。
大家终日坐而论道、纸上谈兵,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都在算计个人的利益。
而且众位诸侯当中,很多人都没带兵打过仗,就算有胆量跟董卓硬拼,也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
所以董卓根本没必要惧怕这群蜂营蚁队,更没必要迁都长安。
曹操为了把眼下敌军的情况汇报给董卓,想出了个办法。
他跟各路诸侯说,眼下董卓迁都长安,说明他已经惧怕我们关东军了,我们此时应该借着这股气势,一鼓作气击其惰归。
大家当然都不愿出兵,只是互相推诿。
于是曹操便自己带兵去打董卓了。
如此一来,既有机会单独跟董卓的人接触,以便递送情报,又能向关东军展示自己对抗董卓的决心,可谓一举两得。
董卓听说敌人来犯,其中还有曹操,便把心腹大将徐荣单独叫到跟前,耳提面命了一番。
曹操率兵行至荥阳汴水,与徐荣率领的西凉军展开了一场小规模的战役。
由于人数悬殊,曹操所部几乎全军覆没。
曹操本人也成了光杆司令,他一边假装逃跑,一边等着董卓的人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