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嵩最后说的那句话,令曹操呆坐良久、回味无穷。
如果他说下一步该怎么做,曹操或许不用考虑太多,只要死心塌地地跟着董卓就可以了。
可他说的是今后该怎么做,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
曹操仔细地回想着父亲整晚跟自己说的话,希望能从里面找到答案。
一直以来,曹操的印象当中,同时也受周围的人影响,都觉得董卓是一个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
擅自废立皇帝,又欺负皇帝年幼,将其视为掌中玩物,口衔天宪、祸乱朝纲、横行霸道、滥杀无辜,实在是大汉的罪魁祸首。
可平心而论,在董卓乱政之前,汉室也没好到哪里去啊!
先帝终日沉浸在温柔乡中不理朝政,大兴土木、卖官鬻爵、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导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最后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
后来黄巾起义是镇压下去了,可天下百姓却十室九空,无数人在战争中丧失性命。
又由于家家户户的壮丁都被抓去服兵役,导致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以何进为首的外戚与宦官集团明争暗斗,最终两败俱伤、惨淡收场。
就算董卓不入京,何太后一个妇道人家临朝听政,也不可能力挽狂澜于既倒。
如此看来,这天下大乱还真怪不到董卓头上。
曹操回想着父亲对时局的看法,不难确定在父亲眼中,董卓并不能算一个恶人,充其量不是一个好人。
皇帝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自己能理政吗?
既然不能理政,就得找别人辅政。
既然得找别人辅政,就不能说别人乱政。
董卓只不过是把握住时机,当了辅政的那个人。
即便没有他,也必然要有别人辅政,而不是专政、乱政。
袁绍也好,袁术也罢,哪一个不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自己对他们太了解了,如果把他们放在董卓的外置上,很可能还不如董卓呢!
起码董卓入京之后,是重用读书人的,对那些背叛他的人也采取了既往不咎的态度。
杀一些人又怎么了?谁上位不得树立亲信、铲除异己?否则如何杀一儆百?如何以儆效尤?
曹嵩对曹操口中的正道不以为然,甚至忍俊不禁,给曹操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让他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正道。
孟子曾经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董卓现在是朝廷的丞相,这就是正道。
其他人即便再怎么有理,起兵讨伐当朝丞相也是反贼。
至于朝廷那些阳奉阴违的文武百官,更是令人作呕。
要么你就真刀真枪地造反,要么你就死心塌地地臣服。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与小人何异?
还有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他们有些文人风骨,不去迎合董卓,但却腹诽心谤,背地里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品头评足、议论纷纷,却又拿董卓毫无办法,只是徒增烦恼、徒叹奈何。
如此看来,仁义道德只是弱者的无病呻吟。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董卓无疑是胜者,是朝廷的正义之师。
即便再有人举兵造反,也是名不正、言不顺。
况且以西凉军的实力,其他跳梁小丑短期之内根本成不了什么气候。
想到这里,曹操觉得父亲难怪在官场上行走多年游刃有余,原来早将这一切纷扰迷雾看得十分通透。
以前的自己实在是太迂腐了,如果有朝一日天赐良机,自己也一定要做一个董卓那样的人,这也正是父亲所期待的。
第二天,曹操又到董卓府上拜访。
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这一次董卓没有称病,终于肯见他了。
曹操一边把自己带来的补品交到仆人手里,一边关切地问道:“相国身体可好些了吗?”
“已无大碍。孟德呀,随便坐吧!”董卓一边打着哈哈,一边示意曹操不必拘礼。
“相国为国事日益操劳,一定要保重身体啊!皇帝离不开相国、社稷离不开相国、文武百官离不开相国、天下苍生更离不开相国啊!”曹操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道。
董卓本来就没病,再被曹操这么一捧,顿时感到关于貂蝉的事,真的很对不起曹操,但又不知该如何开口解释。
“相国,那件事我并没有放在心上,我知道您有您的难处。天下女子何其多,我岂会因为一个女子而耿耿于怀。”曹操知道董卓难于启齿,于是主动缓解尴尬。
“孟德呀,你能这么想,老夫真的感到很欣慰啊!老夫当初真的是一番好意,想把貂蝉许配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