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特别是关键的步骤,如活字印刷的字模,以及印刷成品。 杨帆直接让那些工人吃住都在工坊内,以防止泄露出去。 所以,在活字印刷术这种开挂的印拓工艺下,各种书籍刊印的速度直接起飞。 王玄策按照杨帆的吩咐,将工人分成三班倒,日夜不停歇的印刷。 一天便印制出将近5000本书籍,随着熟练度越来越高,产量也越来越大。 才几天功夫,便印制出了近五万本科举用书。 如果世家的人知道,定然会惊掉了下巴。 如今是贞观十二年,整个大唐的人口有三百多万户,人口总数在三千万左右,这是官府在册的。 虽然有很多没有登记,属于黑户,人口总数顶天也只有四千多万。 这些人当中,识字的人很少,读书人就更少了! 按照一百人里面有一个读书人的比例来计算,整个大唐的读书人也就四十万左右。 未考取功名的也就几万人,加上一些启蒙孩童,最多也就30万人。 按照每人一套的数量来计算,也只需要三十万套书籍就足够前期的需求。 如今以骏扬坊的印刷数量,只需要一个月就能满足。 当然,三十万套,杨帆计算了一下,一个月半的时间,绝对能够满足天下的需求。 况且,三十万套的数量,是以大唐读书人最大的需求量来计算的,实际上的需求,应该远低于这个数字。 于是,半个月后,第一批科举用书和学习用品便在长安城以及周边陆续售卖。 如果按照正常情况,所有人都可以到各地的售卖点购买到书籍。 当然,这是从理论上来说。 若是不读书的人或者别有用心的人去购买,那就有些紧张。 为了保证寒门学子能够买到科举用书,新闻司出台规定。 但凡购买书籍之人,都需要登记在册,购买过一套之后,三个月之内不可购买第二套。 这也是新闻司怕有人恶意购买书籍而想出来的解决办法。 毕竟,这些书籍都是由朝廷“补贴”印刷的。 而且,朝廷为了公平起见,从骏扬坊印制出来的书籍,每天会按照大唐各州道的人口比例分配下去。 每天都会有科举用书和学习用品从骏扬坊分配至天下各道,直到每天的份额用完为止。 不得不说,新闻司考虑得十分周全,充分考虑到公平公正,并且还尽可能的杜绝了人为作梗的可能。 当然,最让天下学子感觉到震惊的是,科举用书及学习用品的价格比起前段时间低了很多。 一整套的价格,居然只要六十贯铜钱。 要知道这一套包含了四书五经以及以及杨氏启蒙学、算学等十几本书。 平均下来,一本的价格连五贯钱都不到。 要知道,此前世家出售的四书五经等科举用书,每一本的价格都在十几贯钱。 近期连续暴涨,价格更是提升了六倍的价格,一本书达到了几十贯,这也是让天下学子怨声载道的原因。 因为很多百姓对这个价格感觉绝望。 如今,新闻司出售的科举用书以及学习用品,价格居然比世家原先正常价格还低。 只有原来价格的1/3左右,涨价后的1/10不到。 对于读书人而言,简直就是福音,实在是太便宜了! 这个价格,按照朝廷的说法,怕是连成本都不够。 果不其然,皇帝陛下说到做到,朝廷是在赔钱印刷和售卖各种科举用书以及学习用品。 有了这一发现,无数的寒门学子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报效朝廷,不辜负皇帝对他们的期望。 实际上,这些书和学习用品的价格,李二陛下觉得已经高得离谱了。 因为李二陛下知道这些书的成本有多么低廉。 只是在杨帆的强硬劝说下才卖的这么贵。 为了让世家大出血,只能让前期购买到书籍的读书人损失一些钱财。 当然,杨帆也知道这些东西卖得有些贵。 大唐时期货币的购买力还是很高的,一文钱大概相当于后世的1块5左右。 一本书五贯钱,相当于六七千块钱,这绝对是天价。 这可是五品官员一个月的俸禄。 不过,在古代,读书人还真是有钱人的专利。 当然,有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一本书的成本价只有五十文钱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