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都在猜测皇帝召见他们有什么事儿。 几人中,除了孔颖达、宇文士及还能够经常面见皇帝,其余几人几乎都属于在士林中有声望,却没有官身的人。 在他们的印象中,似乎还没得到过皇帝的召见,不知道这一次,是因为什么事? 难道因为加入新闻司的一事? 众人的猜测之中,在甘露殿见到了李二陛下。 “臣等见过陛下。” 李二陛下哈哈大笑,说道:“众爱卿不用多礼,朕这次召集你们前来,主要是因为忠义的请奏……” “朝廷准备成立一个新闻司,归属礼部管理,新闻司主要负责科举考试改革的解释,以及朝廷政策动向的阐述。” “当然,新闻司目前最重要的是,要配合礼部进行书籍的印制,科举考试的事项还有批改试卷等事宜。” “总之,只要与科举有关的一切事务,都要新闻司参与处置,当然,为了便于行事,新闻司和礼部归入忠义侯管理。” “由于新闻司刚刚成立,官员配置不齐全,朕根据忠义侯的建议,让你们做新闻司的第一批官员。” “新闻司暂时由孔颖达代领,其余几人共同辅助,你们将享受朝廷正四品官员待遇,希望你们尽心尽力。” 想要马儿跑,当然要让马儿吃草! 显然,李二陛下画起了大饼。 新闻司刚刚成立,只是一个雏形,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 李二也是根据杨帆的建议才让孔颖达这些大儒先顶上去。 虽然这些人一个两个看起来老态隆钟,可他们却是最佳人选。 毕竟,他们在士林之中的名气无人能及,说的话很容易让人信服。 而孔颖达几人听到李二陛下的话之后,不由兴奋得浑身都在颤抖。 新闻司的第一批官员,这是很有意义的历史时刻。 特别是司马才章,年近花甲才混了一个国子监教授这样的虚职,现在弄了一个正四品官员,可以说是一步登天! 即使是孔颖达也有些意外。 孔颖达的职务原本是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是国子监的校长。 虽然这个职务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只是听起来好听,并没有什么实权。 即使孔颖达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权利欲望,谁又不想一展身手? 看来,加入新闻司还真赌对了。 特别是能够服务于科举考试的学子,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孔颖达最希望做的事情。 本来还以为是来新闻司当写手…… 如今大权在握,亲自参与的科举改革之中,孔颖达还是比较兴奋的。 他本身就是孔子的第三十一世孙,也是大唐儒家学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自汉以来,历朝历代皆以儒学为基础。 科举考试,则是代表了整个大唐的选仕之道。 能够亲身参与其中,绝对是孔颖达梦寐以求的事儿。 想到这儿,孔颖达忍不住颤颤巍巍地说道:“感谢陛下信任,臣等一定竭尽所能,定不负陛下期望,配合忠义侯把科举改革落实到位。” 李二陛下欣慰的点了点头:“嗯,众爱卿果然是为国为民的大儒,朕代天下学子感谢众爱卿的付出。” “如今科举用书极度缺乏,治标先治本,现在朕决定,先从考试用书开始进行变革。” “此次科举考试,还是以四书五经为基础,《五经》便以你们刚刚编撰完成的版本,而四书,朕让人加了一些释注,今年考试的内容,就用新的四书五经注解作为考试参考用书。” “朕这里有一本四书注解,大家相互传阅一观,若可以用的话,直接印刷成册,然后推广出去。” 孔颖达几人直接傻眼了! 李二陛下实在太狠了,直接把科举参考用书重新定义,简直是绝了世家的根。 若说孔颖达他们编撰的《五经》以及杨帆的《杨氏启蒙学》并没有异议。 可《四书》的注解重新释定是什么时候的事儿? 他们并没有听说过! 不过,孔颖达几人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四书》的注解只不过是杨帆兑换出来的版本。 在杨帆看来,这是最适合此时大唐的科举参考用书。 既可以打破世界的垄断,又可以更新换代,简直是一举两得。 可惜孔颖达他们并不知道,于是有些怀疑地说道:“陛下,对于《五经》和《杨氏启蒙学》的印制微臣没有异议,可《四书》是什么时候修正的,臣等都没有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