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三路靠,你是几个意思?合着骠骑就只懂得在外遗落子女了?』 『这……这……』中年士子瞪着眼,试图解释,『我就这么一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就是……随便说说,随便说说……』 眼瞅着似乎在街道上的巡检注意到了这里,转头看过来的样子,中年士子连忙将头脸一遮,匆匆而走,引来其余士族子弟一阵大笑。 一名士子点了点那掩面而走的中年人,『啧!便是造谣,也要想着好点的由头么?真是……若是论曹丞相,说不得还有些在外子女,要说这骠骑,怕是人赶着送上去,骠骑都看不上呢!』 『欸?你说这「送上去」,是什么意思?』 『我家中小妹,也是贤良淑德,貌美如花,久闻骠骑大名,也是爱慕不已……只可惜,唉,听闻直尹监之中不少女官原本就是想要那什么的……结果骠骑去都不去,你说,』那士子将一只手的手背在另外一只手掌内敲了两下,『这还需要什么流落在外,便是在内都是求之不得啊……』 『哎呀,在下乃左冯翊常氏,尚未婚配……』 『呃呃,别,别套近乎啊……』 众人之间,顿时又是一阵大笑。 和普通的士族子弟不同,居于韦府之内,闭门不出的韦端,想到的却是更多事项。 致仕。 不是关押。 所以韦端还是能接触到外界的,而且对于韦端这样的人来说,肯定是不甘心于就这么沉默下去,然后氏族沦落为寒门。 因此虽然说韦端当下闭门谢客,深居简出,表现得老老实实的样子,但是实际上他的心思依旧是在朝堂之中,注意着长安内外的任何风吹草动。 就像是这一次孔氏子女,以及在山东的相关人士抵达了长安的消息,韦端自然也是听闻了,并且还有了一些想法…… 在韦端严重,孔氏子女,可不仅仅是两个小孩,更像是两块香喷喷的肉啊! 于是韦端顿时钻到了书房之中,翻箱倒柜起来,连晚脯都没心思吃。 韦端的好儿子韦康,自然也不可能在他老爹致仕之后,依旧还能坐得安稳,也是同样的除官免职,在家啃老。『父亲大人,你这是……再找什么?』 『来,帮我一起找一下……』韦端毕竟是年岁大了,忙活了一阵,便是腰酸背痛,还有些头晕,便是喘息着说道,『找一下,找为父和孔文举的书信……』 『孔文举?』韦康问道,『找他的书信做什么?』 『孔文举子女,如今在长安!』韦端平复着呼吸,『你可知晓这意味着什么?』 在长安就在长安呗,这还能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好意味的?这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韦康肚子里面腹诽,但是嘴上却不好这么说,只是摇了摇头。 『竖子!』韦端顿时又有些觉得气不打一处来。 韦康低下头,一副乖宝宝的样子。 父亲生气了,他就会这么做,但是这么做并不代表着他明白了道理,知晓了错误,而是非暴力不合作。 没错,韦康虽然经历了如此磨难,但就像是后世里面给孩子辅导作业能气得脑溢血一样,熊孩子依旧是熊孩子,也不会因为父母脑溢血了就变得懂事多少,能混依旧混,能不做作业依旧不做作业,即便是某一天接受了社会毒打,也未必能够幡然悔悟。 韦端也懒得和韦康多解释,有时候他会觉得他儿子都不像是他亲生的,要不是大汉当下没有什么DNA检验方法,说不得韦端都想要去查一查了。于是韦端只是吩咐着让韦康在旧书简当中去寻找,找出当年韦端和孔融之间的书札来。 孔融当时名胜天下,尤其是其在何进之下担任朝廷重职的时候,不少人都接着探究文学,请教经义的名头,或是亲自拜访,或是写信求教,所以当年韦端和孔融也是有些书信往来的……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就算是后世的书信纸张,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之下,都未必能说保存妥当,更不用说汉代的这些竹简木牍绢书尺牍了。 韦康撅着屁股,在故纸堆里面一顿翻找,尘土飞扬之下,倒是找出了不少废旧木牍,破烂竹简,但是就没有找到韦端所说的和孔融之间的书札。 当年只不过是为了和孔融拉点关系而已,所以韦端当年写的这些书信,虽然不能说是随手一扔,但是也没用心存放,这么多年过去了,想要找出来,谈何容易。 毕竟这事情,谁能想到呢? 要是韦端知道有今天这样的情况,定然也是找一个什么好容器,然后放一些什么生石灰啊,在包上些油纸绸布什么的,好好将书札保存起来。 『父亲大人……』韦康灰头土脸,精疲力尽,『实在是找不到啊……父亲大人,你找这个书信,究竟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