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皮尔卡顿华夏总公司联合行动,决定赞助奥运会国内代表团的全部服装。
这就更等于倒逼着煤市街的街道服装厂进一步的扩大规模,提升产量。
否则的话到时候奥运广告效应一旦体现,店里没有足够的货物去卖,那不是成了服装厂扯后腿了嘛,怎么对得起宁卫民这个恩人?
于是,四月中旬,街道服装厂甚至不惜停工三天,就为了一件事——搬家。
敢情原有的厂址已经不足以支持服装厂继续扩张了,所以街道李主任干脆就把同样归属于街道的布鞋厂与街道服装厂完成了合并。
这个布鞋厂有六十多人,本身厂区就有将近四百多平米。
而且后边还挨着一溜儿原本是街道用于堆积查抄物资的空房。
现在当初查抄的物资基本都退还了,这些房子也就空出来了,所以这么一来,两处合为一处,面积就能达到八九百平米。
既可以让街道服装厂帮布鞋厂一把,增加设备,开发新品种,改变原本布鞋厂效益低下,库存积压的现状。
同时对服装厂来说,也有了总共将近八九百平米的厂区,还有额外增加的人手,能够满足服装厂扩大生产的要求。
而服装厂搬家之后的第二件事,就是人事调整和继续招聘工人。
这次两厂合并说的好听,其实相当于服装厂吞并布鞋厂,那么苏锦作为服装厂的厂长,肯定还是强势的一方,一把手的角色。
所以等两厂合并,他第一个命令,就是缩减了布鞋制作方面一半人手,组成制鞋车间。
然后把多出来的三十人都分配到了包装部门。
此外,他还要招聘增加两个车组,大概是六十余人的普工。
制衣厂生产车间的生产线,是以“组”作为单位的。
一条生产线就是一个车组。
每个组的生产工人大概在三十人之间。
苏锦打算招收增加的这六十多人,可分到两个车组。
苏锦打算在奥运之前,先尽可能地用来生产“国风”品牌的奥运同款运动服。
在理想情况下,这两个车组每天货物的产量,可达到上千件。
当然,除了制衣车间普工外,还需要招收两位车间主管,裁床及办公室人员。
这些人当中车间主管的职务是最重要的。
主管是生产车间的基层管理者,需要相当的经验。
理论上说,车间主管合理的管理人数应在二十人至四十人之间。
超过这个数字,人数太多车间主管就忙不过,容易出现管理漏洞。
而低于这个数字,则制衣厂管理层人数过多,人浮于事造成管理成本的浪费。
所以,一般情况下一位车间主管,对应适合管理一个车组。
对这样的角色,苏锦也只能从大厂退休下来的人里返聘,目前没有其他的好办法。
而在车间人数急剧扩招后,办公室人员的数目也要相应增加。
原本,制衣厂办公室除了苏锦这个厂长之外,还有一个会计,一个出纳,一个文员和一位跟单。
现在,苏锦决定再招一文员和一位跟单,并将人事管理,后勤、外联等职能明确分工,分摊给办公室文员。
当然了,像是裁床还有打版师这样的技术工种也要招人。
比如说打版师,苏锦本身虽然也是一位打版师,但制衣厂扩张后事务也随之增多。
打版工作苏锦只要把大概方向就行,具体工作还是得由专业打版师负责。
总的来说,苏锦的手笔大的出乎所有人的想象,就连同意他扩大规模的李主任也没想到他的胃口这么大。
实际上当看他所列出的招聘清单时。
不但布鞋厂的厂长,刹那间有一种目瞪口呆的感觉。
李主任和边大妈同样也有点拿不准了。
“招聘七十多人,加上布鞋厂的原有人等,差不多一百二十人,我说小苏啊,你这步子也迈得太快了吧!?”
李主任吸了一口凉气,他心里算了一下,街道厂的的规模,一下子就从六十多人扩张到一百八十人,差不多扩大了两倍!
于是忍不住又说,“小苏,一下子变成一百八十人,你吃得消嘛。招聘启事好贴,可弄来了人怎么养活?即便是咱们厂子现在每年都有百八十万的利润,好像不太容易啊。”
边大妈也是叫一声苦。“就是啊,小苏啊,我别的不怕,就怕你摊子铺设的一下子太大,反而拉了咱们服装厂的后腿。这些新招聘的人多久能成为合格的工人,真能让咱们厂的利润有效增长吗?还有买设备的钱,咱们厂子攒点家当不容易。你可得想好了呀……”
而对这种话题,布鞋厂的厂长是无权置喙的,他也只能惊讶苏锦的魄力,在旁看他如何应答。
“主任,大妈,你们别过于担心了。扩大才是创造利润和就业的唯一出路。”
苏锦一本正经的说,“其实春节的时候,我也在想扩张的速度要不要慢一点。不过我去给邓丽君邓小姐送她订制的旗袍之际,已经见过宁总了。我当面征询了他的意见,他却让我不要有顾虑……”
“啊,春节的时候,你见过卫民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