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两袖清风>武侠修真>国潮1980> 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破除谣言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破除谣言(1 / 3)

慧民读书社被学生家长发现不良读物予以举报的风波,在宁卫民接手之后就这么结束了。

宁卫民“短平快”的处理方式堪称“危机公关”的经典案例。

尽管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但凭借着充满诚意的认错态度,及时到位的整改措施,他成功打动了当事人的家长和善良的京城百姓,重新获得了社会舆论的支持和信任。

在此之后,慧民读书社不但依然屹立前行,而且其声誉还更一层楼。

正是凭借口口相传的力量,打造出了赞誉如花的口碑盛宴。

甚至就连最初付出的经济代价,后来也让宁卫民通过贩卖电影原声磁带和扩充新会员的方式弥补了。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就相当于仅仅花了四万块钱,就做了一场轰动整个京城的广告。

这简直就是天下无敌神仙操作,绝对值得每一个华夏商人去好好琢磨琢磨的,也足够让张士慧这小子躲在被窝里偷偷乐,终于能够放下心中的担子,好好睡个安生觉的了。

只可惜,宁卫民可没有这样的福气,解决了这件事,他别说没能好好松口气了。

甚至做为能者多劳的典范,他又不得不马投入到另一场挽回舆论的战斗中去。

而这一次,他救的也不再是企业了,而是人。

怎么回事啊?

敢情最近回到京城之后,因为太忙了,一直就没得闲。

宁卫民基本就没什么时间看报纸,偶尔翻翻,也就是一下大报的头版二版,了解一下国家层面的政策动向。

对地方新闻和社会新闻了解不多。

直到读书社出了这件事,宁卫民不得不出手解决问题,需要了解情况。

他才认真地看了两天《京城晚报》、《京城日本》和《青年报》这些地方性的报纸。

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这才发现自己麾下的两个明星――张嫱和斐翔居然也陷入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尴尬处境。

在报纸被社会舆论刻意针对,有人含沙射影,更有人口诛笔伐。

企业的声誉重要,明星的名誉也同样重要,宁卫民当然不可能无动于衷,坐视不理。

哪怕张嫱和斐翔他们两个人自己还没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可宁卫民却非常的重视。

于是乎,他把慧民读书社的问题一解决,也顾不其他事儿了,赶紧询问他们详情。

这不问不知道一问才知道,他们两个个个都是倒霉催的。

先说这张嫱。

1986年,她因为磁带太过畅销,两张专辑销量在内地逼近两千万盘,创造了惊人的记录。

不但作为首位华人歌手登了美国《时代周刊》,还与惠特尼休斯顿,珍妮佛拉什,邓丽君等六位歌手一同列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女歌手之一。

而从此,她更是获得了许多外国媒体的。

采访她的人除了国内的媒体还有像《南华早报》、《桥》杂志这样的境外报刊。

这让张嫱成了国内一个红的很特殊的歌星,虽然还没有一首歌是原创歌曲,但名声却走出了国门,名气大得传到了欧美世界。

但是,这些外媒可不都是好人。

1987年年初的时候,有个包藏祸心的英国女记者找到了张嫱母亲提出采访要求。

当时张嫱母女也没多想就答应了。

结果就是这个女记者放着张嫱在方庄买下来的三居室不拍,非要到他们母女当初住过的小平房去拍照片,借口是想了解张嫱的全部成长经历。

然后去了之后,英国女记者就专挑简陋和破败的地方拍照,甚至给了院口的垃圾堆一个大特写。

而就在这次采访过后,没多久,就有人告诉张嫱说港城那边出现了特别夸张的不实报道。

那个英国女记者太损了,居然在港城报刊说张嫱的因为个人音乐形式太前卫,完全与当时的主流艺术相悖,因此遭到了内地文化部门的打压。

导致张嫱失去了大部分的演出机会,生活处境极具恶化,如今的生活贫苦不堪。

说白了,这就是拿张嫱故意造谣,恶意抹黑内地文化氛围啊。

张嫱母女发现自己被坑后,都被气坏了。

可问题是,那英国娘们儿都跑到港城去了,她们又怎么可能再找她算账呢?

就这样,尽管被黑了一道,可她们不忍也得忍,只能黑不提白不提了。

唯一能做的,就是吃一堑长一智,从此拒绝所有外媒的采访,生怕再这种恶当。

可问题是,如今已经不是过去了,内地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连张嫱都能很快收到别人的善意提醒。

那既然出了这种事儿,消息是阻挡不住的,早晚回传到内地来。

于是很快,她就真的成了国内了黑名单的人了。

听说这件事的人,或看过这篇报道的人,都以为她崇洋媚外,那些报道都是她自己对外媒故意歪曲事实,抹黑自己祖国的表现。

就这样,各种纷扰和压力纷纭而至,一些报纸开始对其口诛笔伐,做不点名的批评。

民间也开始有人流传此事,还以讹传讹编造出了更多张嫱“崇洋媚外”的事。

也不知道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