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辈的野心,也诱导逊位的武皇和太平公主之流的野心。她们不动,那这安排就是好的!可他们动了,这才会变成诱饵。 这就看各自怎么去选了。 路就在那里,怎么走,你们自己看着办。 若是都无野心,那自然皆大欢喜。公主年轻,几十年之后,真有那么多支持李唐的朝臣吗?臣子们会老会死的!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再看。 若是真有野心了,杀了这般宗室,是公主的错吗? 很多人没反应过来,可武皇看出来了。所以,武皇说殿下是:长了一颗帝王之心。 这样的公主,狄仁杰其实是松了一口气!她城府不浅,那么,放任武后咨政就是不怕其做大,如此,反武皇的朝臣便无忧。 见张柬之还要说话,狄仁杰拉了一下,不叫他动。 武皇看的清清楚楚,而后才道:“那就拟旨吧。” 今儿武皇从皇帝变成太上皇,依旧有咨政之权,不算是全部失去。 今儿朝臣们得到确切的说法,公主将来会还政李唐,算是满足了诉求。 今儿太平达到了报复的目的,把她的亲生母亲赶下了皇位。 同样是今儿,镇国公主拿到了大唐执掌天下的权利,算是各得其所了。 而此刻的山上,李贤坐在山上,跟李弘下棋,他落下一子,“还得请皇兄进宫一趟……” 为何? 李贤叹气,“最近读史,颇有心得,说于皇兄听听?” 嗯!你说。 “尧舜禹,三位圣德之君,以禅让而治天下。尧在年老之时,选了舜这个大孝子。舜屡屡被亲生父亲和继母迫害,可只要度过危险,他就会再回到家里,对父亲和继母一如既往,于是,他的孝名被人所知,因品行高,他所在的地方,人都愿意与他为邻。尧选舜,为了考察他,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给舜……” 李弘点头,这又如何呢? 李贤就又道,“尧年老之后,禅位为了舜。舜没有急着即位,而是谦让了。谦让给谁了呢?丹朱!丹朱为尧的儿子,可其他首领不认丹朱,因为舜的威望更高,所以,哪怕舜避让了,他们也去舜所在的地方觐见议事!舜这才即位,一即位便杀了治水失误的鲧,但却重用了鲧的儿子禹,禹治水有功,舜年老的时候,举贤不避仇,举荐了禹。禹便学了舜,没直接即位,而是谦让了,避而不授,请舜的儿子商均,可首领们依旧去了舜的避居地,商均无威望,所以亦是不能为。直到禹年老,他没传位给他的儿子启,而是说要传位给伯益。伯益是他治水时的助手,颇有功劳。等禹死后,伯益也学着人家谦让了,可结果呢?结果是启的功劳更高,威望更大,首领们拥护启非伯益,于是伯益被杀,启即位,这才有了家天下!” 说完,他就重重的落下一子,看着拿着棋子沉吟的兄长。 李弘拿着棋子有些举棋不定,面色凝重。 玉桥在边上伺候,他听明白这个意思了,为何启能有更大的功劳呢?因为他的父亲禹给了他更多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他的威望为何会更高呢?那因为他的父亲把权利向他倾斜了。 是的!按道理是不该传给亲儿子的。人家是没传,可人家给儿子打好了一个根底!那么请问,伯益丢了位置是伯益之过吗? 这件事映射在当下,难道道理不是相通的!镇国公主可以不传位给亲儿子,可那是亲儿子呀,能不留够进可攻退可守的力量吗? 何况,公主家的小郎君年纪小小,已颇有能为了。读书如何,他是见过的。那武艺少有人比的上。便是兵法,也是跟着尉迟家的后人学的,家里又有名将母亲教授,根基就不一样。 而今,章怀太子膝下三子,这些年怕出事,王妃多教之以自保之道。 庐陵王那边不知道到底如何,只是相王府里几个小郎君还小,确实难看出性情。 若是一直不叫人家的儿子有继承权,对李家宗室是幸还是不幸? 没错,李贤就是这么想的。他说,“皇兄,您得进宫一趟,且得上大朝去!以您的身份,请那三个孩子入皇室族谱。英国公府,复徐姓!” 李弘叹气:那边退了,自家这边不能把这退当做理所当然呀。真要是将来有那么一天,只盼着看在‘让’这一点上,保李家宗室不灭吧。 他真的就进宫了,在新皇未登基的情况下,来大朝来了。 满朝皆惊! 林雨桐忙起身去迎:“皇兄,您怎生来了?”她马上宣布,“代王为兄,世袭罔替之爵,面君不跪!” 李弘拍了拍桐桐的手,这才抛出目的:请陛下之子入李家族谱。 满朝更惊了,怎可如此?! 林雨桐心里暗赞一声,这还真